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它的中文翻译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E.L.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为医的三个境界。这是一名医生从医一生,也是一名病人经历了疾病到死亡的感概。
19世纪30年代,Trudeau医生得了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他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待死亡。其间,他在那里创办了美国第一家结核病疗养院。随后,他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还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不幸的是,最终他还是死于结核。
在死亡之前,Trudeau以自己一生既为医者又为患者的经历归结出医学的真谛:治愈疾病,只是医疗行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医学是在努力缓解病人的痛苦;
而贯穿始终的应该是对病人的关爱。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医学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器官移植、心脏搭桥、血液透析......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意识到,绝大多数的疾病还是不能治愈的。
无论是09年因淋巴癌去世的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还是11年被胰腺疾病夺去生命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无不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生命面前,人人平等;面对死亡,人力有时显得很渺小。作为一名医生,我完全能够体会到“Tocuresometimes”中的无奈。面对不能治愈的疾病,我们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慰藉他们的心灵,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恐惧,让他们从容、有尊严地活着。医生和病人没有界限!每一位医生都有过自己或家人成为病人的经历;每一位医生最终也都将与所有人一样面临死亡。
当作为病人时,我们更能体会到患者对于医生的诉求。
在转变为医生角色时,也更能体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主义精髓。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无意于刻意回避。
但每个人都应该保留有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