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金、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南海有什么不同

金、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南海有什么不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金、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南海有什么不同

中海和南海的合称;还有一海是北海(现为北海公园),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位于故宫西侧。中南海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水域的意思,因为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金代

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宁宫,“太液秋波”为形成于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

元朝修筑元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围布置了三组宫殿,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明代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 ,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

清代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销皇城内诸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相对政治象征]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十二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将光绪帝囚禁于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南海成为俄军驻地,苑内文物陈设被掠一空,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占领北京后,居住于中南海仪鸾殿。溥仪即位后,曾在中海西岸集灵囿修建摄政王府。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逊位后,中南海被袁世凯占用,成为北洋政府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宝月楼拆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此后中南海又先后被用作北洋政府的总统和总理办公 地,以及张作霖的“帅府”。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北平,将国民党军委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搬进中南海办公。

中海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北岸,位于中海西岸北部,阁高两层,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后有武成殿。面阔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明武宗时为平台,台上有黄瓦顶小殿。明世宗时废台,修建紫光阁,清康熙时重修,成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和四十年(1775)两次增建,悬挂功臣图像及各次战役挂图,并陈列缴获的武器。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

万善殿位于中海东岸,明代为椒园。原名崇智殿,清顺治时改为现名,殿内供奉三世佛像。万善殿后有千圣殿,上为圆顶,殿内供奉七层千佛塔。殿额“普度慈航”,殿内供奉佛像。传说顺治帝体弱多病,加之国事缠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后经孝庄皇太后劝阻未成。兴修万善殿,是笃信佛教的顺治帝为他钦佩的名僧所建。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以西,是居于水上的凉亭。在凉亭内观望水云榭四周的风景,视野宽广,云水和亭台楼榭谣相辉映。 亭内石碑上镌刻着乾隆帝的手书“太液秋风”,是著名的燕京九景之一。

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载沣,修建摄政王府。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工程耗银206万两。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地,1918年后先后成为徐世昌的总统府、陆军部和海军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南海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非常低劣,地基松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已无法保留,只得拆除。现存正门和正殿,为会议室。

勤政殿曾经是中南海的正殿,位于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正门德昌门即南海的北门。坐北朝南,共有五开间。康熙皇帝题殿额为“勤政”。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在这里办公,处理有关变法改良的国家大事。原建筑在民国初年已被拆除,仅存地名,遗址处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南海

南海位于中海之南,以蜈蚣桥为分界。南海的主要建筑都集中于瀛台。瀛台上有着金碧辉煌的亭台宫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动场所。及至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这座热闹一时水中岛屿日趋冷清,后来光绪皇帝死于瀛台的涵元殿中。

静谷位于丰泽园西侧,是个自成一体的园中之园。园内的主要建筑有长廊、春藕斋和桂秀轩。

怀仁堂位于丰泽园东北,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六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把从事过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使得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在此居住,其间不慎失火,将殿烧毁。慈禧太后后另在中海西岸修建新仪鸾殿,后改名佛照楼,袁世凯称帝前改名怀仁堂,用于办公。

瀛台明时称“南台”,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在岛上修筑大量殿宇并改为现名。瀛台岛北有石桥与岸上相连,桥南为仁曜门,门南为翔鸾阁,正殿七间,左右延楼19间。再南为涵元门,内为瀛台主体建筑涵元殿。由于岛上存在坡度,该殿北立面为单层建筑,南立面则为两层楼阁,称“蓬莱阁 ”。涵元殿北有配殿两座,东为庆云殿,西为景星殿;殿南两侧建筑,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藻韵楼之东有补桐书屋和随安室,乾隆时为书房,东北为待月轩和镜光亭。绮思楼向西为长春书屋和漱芳润,周围有长廊,名为“八音克谐”,及“怀抱爽”亭。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曾被囚禁于瀛台。袁世凯称帝后亦曾将副总统黎元洪软禁于此。

翔鸾阁位于瀛台北部,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瀛台的正门。翔鸾阁坐南朝北,高两层,左右共有房十四间,左右延楼共有房三十八间。

涵元殿位于翔鸾阁之后,为瀛台的正殿。此处是清皇室在瀛台游玩和摆宴的主要活动场所;康熙和乾隆时,这里又是皇帝宴请王公宗室和大臣权贵之处。涵元殿的热闹风光随光绪皇帝死于此处而消逝。

勤政殿位于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正门德昌门即南海的北门。原建筑在中华民国初年已被拆除,仅存地名。

淑清院位于南海东北角,为乾隆时修建的小型园林,风格类似北海公园静心斋。园内有“流水音”亭、葆光室、蓬瀛在望殿、云绘楼、清音阁、日知阁、万字廊、双环万寿亭等建筑。

顺治帝早逝,康熙帝奉母命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民间便有了顺治皇帝其实未死,而是到五台山出了家的传说。

补桐书屋是太湖石上的一个小院落,院内南屋名补桐书屋,北屋名随安室。康熙年间,身为贝勒的乾隆就在这里读书。当时院中有两株老桐树,其中一株因病枯死,后又补种一株。枯死之树用其材制成四琴存在屋中。北屋的随安室之名,就是取其随遇而安的意思。

丰泽园在瀛台之北,康熙年间建造,曾为养蚕之处。雍正年间皇帝在举行亲耕礼之前在此演礼。丰泽园内主体建筑为惇叙殿,光绪年间改名为颐年殿,民国时改名颐年堂,袁世凯曾在此办公。1949年后改为会议场所。颐年堂东为菊香书屋,为毛泽东居住地。丰泽园西有荷风蕙露亭、崇雅殿、静憩轩、怀远斋和纯一斋,荷风蕙露亭北为静谷,为一座幽静的小园林。静谷再北为春耦斋,民国时为总统办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