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国养白酒中华老字号掌门人西湖再论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9月13日至16日,第十届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亮相杭城,诸多国内知名老字号掌门人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上一次出现这样的盛况,还是在十年前。
十年后的当下,老字号掌门人再度论剑西湖,这一次的话题,围绕的是“中国梦”,一个关于“如何存活下来,怎样活得更强”的梦,尽管对他们而言,实现这个梦有些艰难,有些困苦,但十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过找寻的脚步。
“他们在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而这又反过来给了他们继续传承的勇气和信心”
博览会上,“老底子”东西被热捧
十年后再度聚首,老字号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看家之宝。
来自浙西建德的老字号“致中和”,有着250多年的历史。这次来杭州,它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五加皮、国养白酒等,还展示了刚刚面世不久的一款新兴健康养生罗汉果饮料。
《市场导报》()记者品尝了一番,发现这款饮料的口感相当清爽,或许因为如此,该饮料受到了现场相当多参观者的青睐。
同样是杭州的老字号,杭州天竺筷厂除了展示好几个主题的“天竺牌”筷子之外,厂长王连道还把筷子手工制作工艺带到了现场。
只见他把一捆细长的小苦竹放在一只电炉旁,炉上的铁板被烧得滚烫,阳刻的花纹细腻而流畅。
小苦竹被王连道切短修边后,就被放到炉子上来了个“铁板烧”,瞬间就烙出了一幅环绕360°的西湖山水,引得观众一阵赞叹。
“这样烙出来的图案能够保持很多年呢。”
王连道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套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西湖十景”天竺筷,相当精致美观。
一位参观者当场就买了好几盒,“老底子的东西就是好,好看、耐用还环保。”
看着手上的天竺筷,他一直赞不绝口。
除了浙江的老字号,这次博览会上,相当多外省的老字号也纷纷组团前来捧场。
记者在湖南馆看到,有杨裕兴、玉和、九芝堂、十三村、武陵酒、皇爷槟榔等十多家老字号企业亮相。
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建华介绍,长沙玉和醋是和镇江香醋、山西陈醋齐名的名醋,具有浓、香、醇、鲜四大特点。
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玉和酿造的产品还包括料酒、酱菜等各个种类。
对此,肖建华表示:“老字号‘倚老卖老’早就不再可取,如果想存活下去就要重新包装,在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
和湖南馆不同,云南馆中的老字号大都是茶叶企业。
“同庆号”创始于1736年,是手工制普洱茶的真正百年老号。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他们的普洱茶饼,全都用双层棉纸全手工封贴包装,在工业化制茶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对手工的坚持堪称苛刻。
负责人邓雅然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做“*有价值的普洱茶品牌”,为此,企业一直对普洱茶的工艺进行研发和创新,并在普洱茶陈化发酵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普洱茶的生产更合理、品质更稳定。
在博览会现场记者留意到,这些参展的老字号企业无一不在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这又反过来给了他们继续传承的勇气和信心。
不过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只是其中较少的一部分,现实中,并非所有老字号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条件的。
“商业点被破坏,加上外来品牌‘入侵’,老字号生存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十年过去,“如何活好”仍是一个话题
一个典型例子来自浙江。
浙江省商务厅商贸发展处的负责人表示,截止2012年底,浙江共拥有国家级老字号91家,省级老字号298家,由于各种原因,浙江老字号的先发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
福兴杭罗就是其中的一家。
作为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者,杭州福兴丝绸厂是目前惟一拥有木制织造机并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企业,2011年又被认定为“浙江老字号”,然而,就是这家*后的杭罗厂,由于资金压力,其成长的过程始终“命运多舛”——
总经理邵官兴告诉导报记者,杭罗采用传统工艺织造,生产效率低,因此,目前只有他们一家还在坚持用传统工艺生产,他们也想创新,可是做杭罗并不赚钱,多年来,他用的是厂里做其他业务赚来的钱进行补贴,维持杭罗的生产。
2005年,邵官兴想扩大生产规模,在寻求帮助无果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筹资金以及银行贷款建起新厂房,然而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当初这2000多万的巨额投入,让整个企业至今还背负着沉重的发展包袱。
实际上,福兴杭罗遭遇的困境在老字号中不是孤例。另一个例子来自梨膏糖。
老字号“小热昏”的所有者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厂,因为产品单一,加上制作手法传统等,目前也面临着前途未卜的迷茫。
杨连根是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厂的负责人,此前,他也做过种种努力来挽救这个已经存在了100多年的老字号。
彼时,他尝试过开发各种口味的梨膏糖,然而老百姓似乎就认准了买梨膏糖止咳这个理,结果梨膏糖亏本降到几块钱一包,还是卖不动。
保质期一过,成批的梨膏糖只好全部扔掉。目前,除了河坊街上的一家门店,也只有在一些杭州特产专卖店里,才能看到小热昏梨膏糖的踪影。
正是因为老字号企业身上存在的这种种问题,才使得他们的命运始终被人牵挂。
因此,即便十年过去,关于老字号“如何存活下来,怎样活得更强”依旧是一个纠结的话题。
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秘书长丁惠敏表示,由于历史问题,在传承过程中,老字号的商业点被破坏,同时,随着外来品牌的“入侵”,特别是互联时代的到来,老字号的生存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上老字号本身又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存在等难题,因此迫切需要为如何存活下去、活得更强找到一个答案。
“*关键的是企业自身必须改变 ‘倚老卖老’意识,有所变通”
圆中国梦,避不开的创新路
对于这个问题,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高来鑫表示,目前他们正通过体制、技术、品牌、市场等若干个方面的创新来引导老字号企业传承和发展。
“机制方面即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对品牌重新进行规划,引导外来资本和老字号企业合作等。”
高来鑫说,不过*关键的还是企业自身必须改变“倚老卖老”的意识,有所变通。
所谓观念一变,别有洞天。
很多老字号企业正是受此驱动,才得以朝着梦想越走越近。
“致中和”即是其一。
几年前,“致中和”被宋都集团收入囊中,紧接着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注入资本、引进人才、导入管理、强化科技、提升品质、深化营销、建设品牌、投放广告,使得产品销售大有起色。
而*受人关注的,不啻是“致中和”对产品进行的重新定位——瞄准白领阶层的时尚酒品。
这一举措,使得“致中和”的知名度迅速从传统保健酒固有的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群,扩展到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群,以这群人的消费为依靠,其传统产品的销量迅速得到反弹。
总经理谢嵇怀说,“致中和”的核心精神就是健康养生,因此,无论是传统的五加皮、白酒还是创新衍生的草本饮料、健康食品,都离不开这关键的四个字。
和“致中和”一样,黄酒老字号“会稽山”实现梦想的路径也是创新。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祖康表示,目前“会稽山”黄酒的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销售也做到了10个亿,可以说“活力依然在”。
“‘会稽山’是一个有着270多年的老品牌,如何把它发展好?我们一方面把主品牌做深做精,一方面也进行创新,包括针对江苏、浙江等地开发新产品,让这些副品牌为主品牌创造活力。”
他说,还有就是渠道创新,“传统渠道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今年在京东、天猫、1号店、酒仙等都开设了店,以此保证受众面的扩大。”傅祖康还表示,接下来“会稽山”还将走向资本市场。
本省之外,老字号“云南白药”是创新激发活力的又一个诠释。
云南品牌企业促进会秘书长王智斌介绍,“云南白药”去年销售额是20多个亿,其中10多个亿都来自他们的创新产品“云南白药”牙膏。
“可见,老字号要把自己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挖掘出来,是很有前途的。”
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秘书长丁惠敏表示,老字号要维护好老客户,再利用强大的文化和品牌力量来延伸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这无疑是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记者 夏燕
温馨提醒:请仔细核对内容中的信息,提高防范意识,谨防电信诈骗、高利贷等陷阱,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