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合资股比,对汽车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最近放开车企合资限制的消息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源于发改委发布的消息: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这对国内汽车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基本判断:5年过渡,逐步放开合资限制,对于行业整体而言,应该是利好。
放眼全球的车企,基本上该进入中国市场的都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了,除了类似于特斯拉这种新兴物种。
目前主流的合资企业基本上都得到2030年左右才到期,如上汽大众要到2028年,一汽大众到2032年,广汽本田到2028年,一汽丰田到2030年等等。
在合资合同到期之前,这些合资企业的股比难有变化。
唯一可能出现变数的是外资方直接在国内成立独资企业,这也是对外资的最大诱惑,不用再跟国内合作方平分利润,大众瞬间就可以跟丰田媲美利润水平啊。
但这种情况会发生吗?私以为,不大可能:
1. 合资限制是放开了,但还有一个生产资质问题,真不一定能拿到生产资质啊。
就算拿到生产资质,离整个项目落地也很远,单个拿地都能被卡上几年,说到底,决定权还在中方。
2. 在国内这片土地,很多事情外资方是搞不定的,比如大众的DQ200、速腾的断轴门、本田的机油门,如果不是中资方的运作,哪能如此容易过去。
3. 营销环节,在合资里面,营销环节基本上都是中资掌控的,从“上汽奥迪”事件中,经销商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一汽对整个经销商网络拥有绝对的掌控啊。
外资成立独资企业,这也就意味着要重建营销网络。汽车销售远非其他商品的销售可比,要让一个外资方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4S营销网络,没那么容易。
4. 外资方成立独资企业,也就意味着与中资方撕破脸,可以说是结了个大仇家。有这么个大仇家在,还想顺顺利利地独资生产销售,是不是有点想太多。
所以,比较可能出现的是,在合资合同到期后,外资方想方设法地提高股比,但这也是兵来将挡的双方博弈,你以为中资方那帮子人会是善茬吗?
而且,到了2030年前后,国内的汽车行业早已变局:
1. 自主品牌崛起,这是大势所趋。国内自主品牌已经经历了好几回合的发展。
第一回合是以比亚迪、奇瑞、吉利为主的民营企业的模仿和逆向发展,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
第二回合是几大国企发力自主品牌,在是在21世纪的头个10年,以长安、上汽、广汽为主。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民营车企从逆向往正向发展,以吉利、长城为代表。
到了现在,国内的自主品牌已经初具规模了,具备了正向开发的能力。与海外车企相比,也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
等到2030年前后,自主品牌的实力基本上可以与外资品牌平分秋色。
2. 行业内大规模的并购不断发生,吉利到处买买买,现在长城也有要出去买买买的趋势,将来花落谁家,还真不一定。
3. 新能源的变。就现在看来,新能源方向是个不确定因素,不去简单粗暴地谈“弯道超车”。
但是,互联网思维往汽车行业的渗透,将会有很大的化学反应。而且,变革之中必有机会,如三电技术,其实国内水平并不算落后。
因此,到了2030年前后,合资在国内必然不如现在吃香。合资股比的放开,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
“时机”的含义,“机”不能离开“时”,如果十年、二十年前放开合资限制,受益的必将是外国车企。
现在及以后,再来放开合资股比,受益的将是国内的汽车工业,毕竟孩子养大了,是驴是马,都该拉出来溜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