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如何评价歼8系列战机?

如何评价歼8系列战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评价歼8系列战机?

歼8,共和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战斗机

在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河中,没有一款战机像歼8这样,承载着那么多的期望;没有一款战机像歼8这样,引起那么多的非议;没有一款战机像歼8这样,吸引那么多人的关注。歼8,毫无疑问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几款战机之一,但是也很不幸,它从来没有担负起本来应该由它承担的责任,在历经坎坷终于堪用之后,却立即被时代所抛弃。

提起歼8,老资格的军迷都会亲切的喊它八爷。曾几何时,它是中国军迷心中唯一的寄托,哪怕这种寄托是多么虚无缥缈。在中国国防最晦暗的时刻,广大军迷无法排遣心中的绝望,于是“歼8枪挑F22”这样的桥段竟然能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堂而皇之的讨论。而为了保留住心中仅有的一丝侥幸,大多数中国军迷又给歼8贴上了“高空高速”的标签,有人甚至认为歼8是那个时代高空高速性能最好的战斗机,凭借这一招鲜,没准真的吃遍天。

歼8是一款典型的二代机,与米格21、F-4、幻影3等一个辈分,虽然它诞生在三代机大行其道的时代。二代机最典型的性能就是为了突出截击能力而要求的“双二”指标,即“最高速度超过2马赫、最大升限超过2万米”,这样的要求是为了满足拦截投掷核弹的战略轰炸机。

说起来很多读者可能不信,歼8实际上是一款米格21的重大改型。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获得了米格21的全套资料,中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歼7这个型号,成为我国的主力战斗机。但是歼7小身板、短航程、无雷达的缺点使得其并不能成为一款可靠的截击机。中国决定在歼7的基础上增加一台发动机、拉长机身、机头放个雷达而获得一款类似英国“闪电”那样的截击机。

成果就是歼8I型战斗机,共和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款战机,性能一无是处。按说增加了一台发动机、拉长了机身后性能毫无疑问的会超过歼7.但是在战机研制领域有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简单的学个样子虽然简单,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下场就是死的比谁都惨。该机粗糙的设计使得阻力不成比例的增大,而且操纵性能极差,各型子系统也差强人意,更重要的是没有配套的合适弹药。该机生产了寥寥几十架后就停产,一直没有形成可靠的战斗力。关于这款战机,笔者说个道听途说来的事儿,供读者参考。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名歼8飞行团长在训练时出现事故,飞行员拼命把飞机飞回来。在事故分析时,厂家把责任全推到飞行员身上,这名团长差点被解职。好在这名飞行团长在军内有些关系,血气方刚的军人脾性上来直接在空军首长面前与歼8总师拍桌子对骂,歼8总师最后不得不承认是歼8飞机有缺陷......这名飞行团长后来成为了我国的空军司令员。

歼8I型战斗机事实上失败后,急需截击机的军方和不甘心的沈飞决定继续努力。而此时恰好我国从埃及获得了几架米格23,米格23两侧进气的布局使得再机头安装大口径雷达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获得超视距截击性能的关键,于是我们熟悉的八爷诞生了。

歼8II型歼击机,共和国历史上第二失败的战机项目,就是双发大号米格21和米格23的结合体。虽然获得了“双二”的性能和超视距拦截能力,但是差到极点的可靠性和一些列缺陷使得该机在2006年左右才获得本该20年前就具备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而此时,苏27、歼11和歼10早就形成了作战能力。歼8从来都没有挑起本该由它挑起的大梁,在这个项目上我国除了教训也几乎没获得什么像样的经验,但是这不妨碍研制厂家拿下了N个院士头衔。歼8的研制和涡扇6、涡扇10的研制一道,是新中国航空事业最黑暗的一短历史。

这可能是歼8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烈士血洒海空固然有帝国主义霸道蛮横的原因,但是八爷恶劣的机动性能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歼8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采用前缘襟副翼的战斗机。据当年赴法国试飞幻影2000的葛文墉老爷子说,如果幻影2000的飞行员不犯愚蠢错误,歼8在幻影2000面前一点机会都没有。幻影2000的机动性能大家都心知肚明,歼8的机动性差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上图中,八爷在拦截美国P3侦察机时,为了咬住飞行速度较慢的P3,八爷不得不采用一种昂着机头的大仰角飞行姿态,在这种姿态下基本丧失了水平机动能力。在P3突然转弯时,即便烈士想做出机动,但是八爷此时已经心有余此不足了。后来歼11执行此类任务时就轻松多了,甚至还能玩个桶滚动作。

说回歼8的高空高速,作为八爷唯一的亮点,八爷高空高速的实现取决于以下两个原因:

1、机体整体气动布局。为了实现高空高速,八爷采用了符合面积律的超长蜂腰机身,修长的机身降低了超音速阻力。再配合受超音速激波影响较小的大后掠三角翼,终于获得了不俗的高速性能。

八爷的一切气动设计都是为了突出高速性能,乍一看就是一枚人操火箭。而机身修长、两侧进气、有着长长尖机头的外观让当时见识短浅的军方竟然给其起了个“空中美男子”的绰号。

2、两台涡喷发动机使得歼8有着不错的高空加速性能。歼8的生产型采用两台涡喷-13II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吨以上。虽然涡喷发动机有着耗油率高的缺点,但是在大气稀薄的高空反倒有推力大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重视超音速性能的F22使用了两台涵道比较小的F119发动机,在获得了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同时,作战半径较小。

另外,笔者要说的是,八爷虽然以高空高速著称,但是不代表其超音速性能优异。八爷的高空高速性能简单的说就是高空高速飞直线的能力比较牛逼,你让它拐个弯,它立马就露怯了。中国只有在歼20上才实现了优异的超音速机动性,这是拜歼20复杂和优异的气动布局所赐。

抛开隐身性能不讲,超音速机动性赋予了战机在进攻和防御两方面的巨大优势,这才是真正的高速性能优势,单纯飞直线的高空高速没什么意义,毕竟飞直线的八爷再快也快不过导弹。

正如笔者上文所言,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使得歼8并没有挑起中国空军的大梁,几次外销努力也没有结果,毕竟外国人不如自家人好忽悠。虽然在国内外的对抗演习中,八爷也有过几次风光的表现,但是整体上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战斗机项目。但是,正所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作为一款失败的战斗机,八爷不俗的直线高速飞行能力使其成为一款还不错的战术侦察机,成为我国目前主力侦察机。

携带着侦查吊舱的侦查性歼8,据说八爷在沿着海峡中线高速掠袭侦查时,对面跨音速机动性能逆天的F-16连八爷的影子都住不上。

用了这么多文字来黑八爷,笔者心里也过意不去。毕竟,在笔者省吃俭用攒钱买军事杂志的那些日子里,年幼的笔者也曾经天真的相信歼8是一款世界级的战斗机,不说枪挑F22,但是也能与F15分庭抗礼。成长的经历是苦涩的,就像真相摆在你的面前时的冷酷。现在的年轻军迷,看惯了歼20和055,无法体会那种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无奈,但是在稍微有点岁数的军迷心里,对歼8的感情一如自己的初恋。笔者以最近一张火遍军迷圈的八爷动图结束此文。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说到歼8,大家可能很熟悉,空中蔡国庆么。在中国有了苏-27,歼十之后,歼八露脸的机会就少了,可是在当年八爷可是镇国神器的角色。

说起歼8的设计就是有点趋于稳健了,图的就是能够快速就位来填补国防装备的空缺。而且由于强调技术的延续性、传承性,使用了米格-21的三角翼布局。这样高空高速的目标是达到了,但是机动能力、多用途的适用性明显不足。作为夺取制空的歼击机还勉强够用,但是要成为战场多面手就力不从心了。

由于机体的限制,歼8的改进升级潜力不大,相比人丁兴旺的歼7家族,歼8可以算作是形单影只,总体的产量也不是很多。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歼8和歼7还是一道成了国防的核心力量。在中国装备三代机以前,歼8系列战机是唯一能对南海提供有效空中支援的机种,可见当时的窘状。

作为国防的主力来说,歼八在生产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了。并不是因为飞机设计上面能力不够,而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基础水平不达标、火控、雷达、武器、动力各系统的研发、生产能力普遍不足,处处挂科。在当时的情况下,歼8作为一款整合众多落后技术产品的武器,表现已经很不错了。

歼八是一款中国在工业基础孱弱、经济条件匮乏、国防需求迫切的条件下催生出来的机型,原本是用来过渡,可没想到一用就几十年。别看诟病不少,在生产歼十、歼十一之后迅速的退居二线,但正是这款机型的列装,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战略上的防空纵深,能够应对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军事威胁。也正是这款机型捍卫了中国的蓝天与和平。

跟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研发的大多数型号的战斗机一样,研发之时定的指标非常先进,研发过程磕磕绊绊命运多舛,研发出来发现无法达到设计目标,比敌方的同类装备落后一代或者半代,定型之日就是从头再来、彻底大改之时,等到大改完毕基本达到原设计指标了,已经是彻底落后,不堪大用了。

歼-8也不例外,研发之初的指标瞄准的是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3MD,要求具备不亚于米格-23的机动性,具备中距拦射能力(还专门配套了PL-4中距空对空导弹)。说真的如果歼-8真的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定型且具备完全的作战能力,真的算是一型非常先进的战机——毕竟当时的美国空军还没有完全替换掉F-4E,大量的小国弱国还在拿米格-21bis或者F-5E这样的弱鸡当做主力。问题是歼-8根本就没有达到设计指标,预定的两侧进气在多方妥协之后只能先用机头进气顶着,连带着无法安装大功率火控雷达(实际上配套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研发陷入僵局也无法按时完成),配套的PL-4号弹同样进度滞后。无奈之下首批歼-8甚至只具备白天作战能力,武器也只有机腹下的4门大威力航空机关炮,被西方讥笑为“最后一型火炮战斗机”。

歼-8系列的真正脱胎换骨主要得益于两次飞跃,一是从歼-8白改进为歼-8B,二是80年代后期同美国合作搞的“和平珍珠”计划。歼-8白改进为歼-8B主要的进步是进一步拓展了歼-8的作战潜力,可以安装大功率火控雷达了(实际上首批配备的208型雷达依然不具备中距拦射能力),低空、低速机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改善,起码可以压制周边国家的米格-21P等米格-21后期型了;而“和平珍珠”计划一是让我们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与航电火控架构,二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拿到了美制APG-79型雷达的演示样机(同类雷达是安装在F-16A上的)。

尽管只是个样品,但是却给我们突破脉冲多普勒雷达提供了较大的助力,随后加上我们的自研成果,很快研发出多型较为先进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并配备在歼-10A、歼-8B/F等战斗机上,甚至连歼-7的改进型歼-7L/G也配备了脉冲多普勒雷达具备了索敌能力。就这样,一直到20世纪末期的歼-8F,预期在歼-8上实现的全部作战能力才彻底实现——具备压制米格-23MD与F-4E的能力,可以携带PL-12型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可惜这个时候它的这两个作战对手不是已经基本退役,就是已经退居二线不再作为主力使用了,歼-8F战斗机也就成为了二代机的最后绝唱,目前,歼-8各型号(F/H)在我空军与海军航空兵依然有6个旅在服役,数量大约还有150架上下,已是服役末期。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四个字形容:憋屈,坚信。先简单列个时间表吧。

1965年:J-8立项

1979年:J-8II立项

由于当时的要求,空军立项了一种两侧进气机头配置更大型火控雷达的战机,即J-8II

1980年:J-8定型

此时的J-8只是解决了能飞的问题,全天候作战等要求均未达到,所以被称为J-8白

1985年:601所开始五代机预研

1986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开展和平典范计划,由美国帮助开发电子设备。

1988年:J-8II定型

此时J-8II仍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

1992年:Su-27来华

1995年:J-8B首次发射中距空空导弹,从此具备了实验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2000年:J-8F首飞,J-11A服役

2003年:J-8F开始生产,J-10定型

2004年:J-10服役

2006年:J-8F完全成熟,完成1965年时定下的目标。

2007年:总装备部宣布611所的五代机方案中标(J-20)

2011年:J-20试飞

2017年:J-20服役

可以说J-8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等到92年Su-27来华乃至于后来J-10,J-11服役的时候,J-8的存在还有多么大的意义吗?不见得。但是总不能烂尾啊。当然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一定要把J-8做出来并服役,也许这就算一种坚持吧。

中国航空工业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很早就为未来做好了打算。试想一下,有哪个国家在一架四代机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在为五代机的研发做前期准备呢?没有前面这20多年的积累,中航工业的dalao们是不可能做到4年从PPT到原型机,10年从PPT到服役的。美国人的F-22从立项到服役,用了25年。

另外说一下,后期真正成熟的J-8F,性能和某些四代机比已经不差了,综合作战能力接近幻影2000C的水平。

歼-8,人们多称“八爷”,这是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自主研发的国产战斗机,可以说为第一款自主设计,并取得成功的战斗机,它的主要思路为米格-21的双发型号,在弄清米格21的技术为前提,强调高空高速,1969年首飞,历时十年的试飞后,于1979年定型生产。随后又开发歼8-2战机,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服役。

歼8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可以说一服役就落后了,但通过鹿的研制,中国的战斗机研发工作,实现从仿制向独立研制的过度,

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发挥着是承上启下的作战。

歼8曾长期为我军的主力战机,发挥了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至今尚有不少歼8系列战机处于服役状态,只不过随着使用寿命的消耗,已进入退役期了。目前由于新一代战机的服役,它也已经从制空作战中解脱出来,如今主要作为侦察机使用,以发挥其余热了。

许多人说它性能落后,其实这属于的设计思路问题,强调高空高速,如果从截击机的角度说,它是完全合格,而且相当是不错的,只是与后来的战机走不同的技术路线,也许作为制空型战机不合适,但是作为侦察机却显得相当不错,几乎没有几款战机具备拦截它的能力,尤其是它把速度提高2倍音速,以及2万米的高度时,几乎就是来却说自如了。2017年时,其侦察型甚至在比赛中击败俄军的侦察机。

也许很快,歼8战机很快会从作战部队中退役,演变为一款侦察机,再过数年,也许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它了,但是作为中国战机发展史上最重型号,我们还将有机会提到它。

“不死老兵☞歼-8战机!”

1、老歼8战斗机的外形修长,机头的大进气口如张开的鲸口,机头下长长的空速杆身向前方,因为这个造型,西方给他起了个绰号“长须鲸”!还挺形象的!

2、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停止了早战斗机方面的技术援助,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始自行开发研制自己的战机。

可是自行开发谈何容易啊,我们只好在仿制米格-21的仿制型歼-7的基础上,升级发展,完成自己的设计。

3、沈阳飞机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共同开始了艰难的研制之路,1964年开始立项研制,一直到1979年设计定型,历经坎坷的15年!

后来在1985年歼-8I定型,随后的歼-8II定型,一直到2009年最后一款歼-8T首飞,风风雨雨的这几十年,我们不能忘记一位老人--顾诵芬

4、顾诵芬从1964年开研制歼-8开始一直到20多年后的歼-8II定型都是他的总设计师,顾诵芬最好的年龄和青春都给了歼-8,他是“歼-8之父”!

5、我国在科技和工业水平还很落后的时期,竭尽全力的研制的歼-8,在研制的时候已经是落后了,但是作为战机自行研制起步阶段,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作为过渡型的歼-8属于国际第二代战机,本来计划很短的过渡期,因为研制的艰辛和定型后的一再反复测试、试飞,歼-8到1985年才开始大量生产。

6、到2011年歼-8首批服役机型开始陆续的退役了,算来他服役已经有了25年,这25年里,不管是南疆,还是东海,还是北域,还有西陲歼-8都兢兢业业的为我们守护着疆土,一名勤恳的老兵,虽然自身的性能远不及已经是第四代战机的他国战机,但是英勇的指战员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护卫着我们的领空安全。

2001年英雄的81192号战机,无畏的用身体抗击了敌人的袭扰。

7、不死老兵的传人一代又一代的继承着歼-8意志和精神相继出世,他们的腾空离不开歼-8这位老兵的贡献,他给后来者留足了研制升空的时间,他给后来者准备了他亲历得到的数据,他为后来者培养了大批的飞行员......

8、歼-8是国人的骄傲,是民族的英雄!老兵不会死!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打个比方:一帮人打架时候,歼8就是那个高度近视,同时智商50的愣头青,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人影,然后不管3721挥拳头猛冲上去打一下,至于能不能打到,他自己都不知道。。然后……没有然后了,后面就是被人各种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歼-8Ⅱ竟成了反隐身战机大杀器

歼-8,是沈飞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由于早期歼-8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所以沈飞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歼-8的全天候型,80年代又开发出歼-8Ⅰ的升级型号歼-8Ⅱ。

歼-8原型机包括歼-8Ⅰ,依然采用传统的机头进气,也即军迷眼中的平头机,由于进气道占据了机头大部分空间,导致无法安装大功率雷达,有时根本就无法安装雷达,所以作战性能非常落后,当代先进的战斗机,都是采用机翼两侧进气,或者采用机腹进气的布局。

歼-8Ⅱ终算是摒弃了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是中国空军第一型采纳机翼两侧进气的战斗机,顿时让国内军迷眼前一亮,所以就送了歼-8Ⅱ“空中美男子”这顶高帽。

由于歼-8Ⅱ是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所以具备了现代大都数战斗机所不具备的“双两”性能,即飞行速度两倍音速,飞行高度两万米,即便是先进的第3代机,一般飞行速度也只有1.5-1.8马赫之间,飞行高度也在1.5-1.8万米之间,很难达到歼-8Ⅱ的“双两”标准。

尽管歼-8Ⅱ具备“双两”标准,高空高速性能优异,特别适合用来担任前线截击机,打击来袭的轰炸机、攻击机等相对慢速的空中目标,但其中低空格斗性能较差,尤其是低速时有失速的风险。

此系歼-8Ⅱ与生俱来的最大短板,是高空高速战斗机的通病,所以随着歼-10、歼-11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量服役,歼8、歼-8Ⅰ都已退出现役,仅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歼-8Ⅱ改进型还在继续服役。

随着第4代隐身战斗机的服役,雷达反射面积非常低的此型战机,就成了各国空军苦思冥想的作战对象,空中预警机的正式成军,让具备“双两”性能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有可能焕发青春,因为第4代战斗机只是隐身性能好,并不是说预警机看不到,只是发现的距离通常会被压缩到很近而已。

歼-8Ⅱ可以伴飞预警机,或预警机发现来袭的隐身战斗机,引导指挥外挂霹雳远程空空导弹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起飞前去拦截,凭借高空高速优势,完全可以从2万米高空,对来袭的隐身战斗机,采取居高临下的空空导弹打击。

而面对从2万米高空冲顶打击的歼-8Ⅱ,隐身战斗机却无还手之力,于是,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就成了一款对付隐身战斗机的大杀器,当然在空中预警机或地面指挥所引导指挥下,只是以前所未曾想到的。

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所具备打隐身战斗机的条件就是,一必须有预警机或地面指挥所的引导指挥,也即在体系内作战;二是必须有射程100-200公里的霹雳系列远程空空导弹;三是歼-8Ⅱ本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即2倍飞行速度和2万米飞行高度。

综上,具备“双两”指标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在空军体系作战范围内,竟然成了反隐身战斗机的空中大杀器,这是以前所未曾想到的,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如何评价歼8系列歼击机,就仨字:好飞机!本人这样评价,肯定会看官们说仨字回怼:别逗了!

其实,不放在年代背景说它的性能好坏都不妥,歼8战斗机是我国19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高空高速战斗机,而在1950和1960年代高空高速设计是主流,比如说:美军的F102/F106截击机、F104战斗机,英国的“闪电”战斗机(据说拦截过U2战略高空侦察机,让美军大为惊讶),而高空高速设计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拦截高空高速入侵的侦察机和战略轰炸机。

图22“眼罩”轰炸机,苏联第一代喷气式超音速轰炸机。

实事求是的说1960年代末我国面临的军事压力非常的大!南北边境都不太平,南面“越南战争”如火如荼的打、北面则是由数千坦克装甲车辆组成钢铁军团压境,有随时派出轰炸机来袭的可能,而当时我军主力战斗机就是歼6,虽然说也是超音速战斗机,但它的机身很小航程很短,超音速飞行时间就更短了,这些劣势不足以去拦截有战斗机掩护的“眼罩”轰炸机群。

到了1960年代末,威胁极大超音速轰炸机变成了图26“逆火”(图22M),该型轰炸机携带8吨炸弹时最大飞行速度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8马赫,并且有米格25战斗机护航,这样的组合就连北约国家也非常的恐惧,有鉴于我国当时的歼六战斗机对抗超音速轰炸机非常的吃力,歼7战斗机刚刚进入到工程阶段,我军急需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去对抗可能来袭的超音速轰炸机或者苏24战斗轰炸机…既然是有挑战,当然要应对,高空高速的歼8也被提到了研制议事日程。

据说是“和平珍珠计划”要给歼八Ⅱ安装的PRC F8 APG-66(V)多普勒雷达,它的F16A/B所用雷达的歼8Ⅱ版本,可有效的探测/精确跟踪到70公里外的超音速轰炸机,在1980年代末是很先进的雷达。

1980年代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军事交流较为深入,这期间我国引进了不少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歼8Ⅱ的升级工作也与美国开展,目的就是利用美国先进的航空技术使歼8Ⅱ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平珍珠计划”没有继续下去,但我国航空专家也在前期的工作当中见识了现代军事航空工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管理…等软硬件,他们回国之后将学习来的知识应用到了我国军事航空工业发展。

歼8FR战术侦察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战术侦察机之一,在座舱下面有大型侦察吊舱,内装有多台高速前视侦察相机和侧拍相机,歼8FR以前保密程度很高,在演习当中几乎看不到它,近些年可能是有更先进的战术侦察机,它的曝光次数才略有增加。

过了40年后以现代标准来衡量歼8系列确实不是好飞机,主要就是机身细长,转弯半径太大、三角形主翼面积太小升力不足,不适宜近距离格斗、涡喷7/涡喷13存在燃油消耗大,推力低的问题…但歼8系列放在1960年代是我军切实的需要,机身不细长、不使用三角翼也就达不到减少飞行阻力,高空高速截击超音速轰炸机的要求了,涡喷发动机在高空氧气更加稀薄的环境下反而要比涡扇发动机更适合使用。

所以拿现在的技术标准和战术要求去衡量1960年代的设计思想和战术要求是不公平的。

歼8系列战斗机目前歼8Ⅰ已经都退役了,还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服役的歼8ⅡF/FR战斗机和侦察机,它们通过技术升级已经可以发射中距离拦截空–空导弹了,雷达和数据链的性能也得到了加强,目前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虽然不再发展,但服役数量还很多,仍然需要对它们保持警惕,歼8Ⅱ战斗机的高空高速优势仍需保留。

大国空军都是体系化作战,武器装备种类也要多,对抗不同的装备要专业化,也就是来什么飞机就要用类似的装备加以对抗,并且在大而细的体系化作战当中有其它的装备进行战术支援,装备也不在单打独斗,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能。

歼8和歼8Ⅱ是在我国航空工业很薄弱的年代研制的,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定型,因为国外航空工业飞速发展,当然是装备就落后,也没赶上战争,不像前辈歼6那样有光辉的战绩,也不像歼7那样上千架的装备和出口,但是它仍然为保卫国家领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也就永远的记载在人民空军的功劳簿上。

歼8,又叫长须鲸,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现在仍在役的歼-8D和歼-8F是从歼8B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在仿制米格-21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放大的双发型号,且将原准机的头部进气改为两侧进气,彻底解决了进气道假目标的痼疾,歼8与苏霍伊设计的形似神不似的苏-15没什么关系。

因为是轻型飞机直接放大为中型飞机,带来了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机动性的下降,原来的米格-21以小巧玲珑,机动灵活著称,在越战中凭此大显身手,通过空中游击战打得笨重的F-4狼狈不堪,可歼8放大以后,机体的材料强度没有同步提高,机身长度达到19.8米,身为重型战机的苏-27才21.7米,歼-8的机体直径却小于苏-27,大过载机动时身为中型机的歼8,其框架结构承受的应力接近重型的苏-27,没办法只能限制机动过载了,最终它好象只有四五个G,都不如后来的战轰——歼轰-7。

好在机翼方面因三角翼一贯的高强度没出现大问题,所以歼8B的速度达到了2.2马赫,最大升限逾2万米,研制歼8的初衷达到了,中国得到了一架高空高速性能显著强于歼-7的截击机,以拦截当时时常入侵我国领空的高空侦察机和高空突防的轰炸机。

可因为十年动乱的干扰,1969年试飞的歼8迟至1979年才定型,可时代已经变了,随着防空系统的进步,高空突防已被超低空突防取代,迟迟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歼8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作为截击机,歼8本身是合格的,但研发环境和子系统的拖累使其几乎沦为鸡肋的境地,直至新世纪,我国带平板缝隙阵列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成熟后,歼8才得到了望眼欲穿的完全下视下射能力,可距离它定型已逾二十多年,在多用途战机大行其道,象歼8这种用途单一的截击机,早已落后于时代,这从中美撞击事件中很明显的反映了出来,因此其被加速淘汰不可避免,但它的很多技术被移植到了歼10上,如二元三波系进气道。

总之歼8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后进者的追赶之路上,靠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在做好备份,保证有机可用的情况下,依据自身条件,勒紧裤腰带,大胆采用新技术,新设计,另辟蹊径才能有一线希望,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