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文明礼仪小故事

【亲子读书】[故事]柳公权拜师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从小便能写一手好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着说:“不敢,不敢,我是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权回家后,左思右想终于明白了,老人家是在告诉他取得点成绩不要骄傲。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故事]割席断义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

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

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下雨了!放学后同学们收拾书包,准备回家。“我没带伞,怎么办呢?”有些同学在自言自语。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也没带伞,前几天有些感冒,这雨要是一淋,还不知得再去打几天针呢!我这样想着,无奈的走出了教室。 我走到一楼走廊时,呆呆地望着哗啦哗啦的大雨,真是太希望有一把伞了。“嗨,一起走吧!”这时,我身后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我班的冯梦秋同学,她打着伞走到我身边,不由分说搂着我就走到雨中。我俩边走边聊,很快走出了校门。妈妈正在校外焦急地等着,当我钻到妈妈的伞下向冯梦秋告别时,才发现她的大半个身子已经被大雨淋湿了,乌黑的发梢上都滴答着雨水。原来她为了不让我淋着雨,就把雨伞全偏向了我这边……

这样同学之间互助的文明礼仪事例在我们班数不胜数。就是通过这样的小事情,我们更加认识到“文明”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要时刻记住:把文明放在心上,塑美丽人格风尚!让这个美丽的校园充满了“爱的温馨”!

小新故事 学会问路 文明礼貌好习惯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小红帽》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去年夏天,我们班转来一位新同学。他长着圆圆的脸,炯炯有神的眼,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上眼一看就很惹人喜欢.当老师请他做自我介绍时,他跨着大步,走上讲台,很大方的讲道:大家好,我叫吴家鹏,来自北京丰台……介绍还没讲完,我已从心里萌生出一种敬佩之感。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在这半学期里,这个同学完全出乎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原来他是一个非常调皮,不讲礼貌的孩子。平时出风头,爱打架,爱骂人,看见同学乱拍乱打,拿同学当哥们,走起路来横冲直撞.我们班的同学真拿他没办法。虽然他学习成绩优秀,可是大家都非常气氛,非常讨厌他。

就是这样一个同学,通过这样一件事,他变了。有一次,我们学校要表演一个关于文明礼貌的小品。可能老师是为了教育他吧,让他当了主角.他的角色是由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的台词句句扣人心弦,让人非常感动。他表演的也很出色。可喜的是这个小品在市里还获得了一等奖。当学校开庆功大会时,老师嘉奖了他.给他颁发奖品时老师深情的对他说:真的希望你能像小品演的那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当时,他深深的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诚恳的说:老师,您放心吧!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从那以后,吴家鹏真的变了。听不见他骂人的声音,看不见他打人的身影,看到的是他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以礼待人。看见老师,他第一个问好,看见同学,他会把灿烂的笑容送给你,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了。

当老师再一次表扬他时,他笑了,同学们笑了,老师也笑了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