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你是为教而学?还是为学而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的主张:为学而教,为学而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在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时,教师的眼中首先要有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学生的既有经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发展智力,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因此教师要转变以教为中心的观念,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前提下组织教学,让自己的教学真正体现依学而教,为学而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能够代表儒家的最高理想的格言,也可以诠释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现今我们的社会,早已无所谓传统“儒”的思想,更无所谓为教或者为学。教育的目的在开始的时候也仅仅是开蒙。但在市场的要求下,每一个单位人,都是一样商品,而区分商品优劣的评判标准,多数情况下都是看商品自身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于是,大部分的国人都是为钱而学罢了。
没人知道这种风气是何时兴起的,这种风气也无所谓对错之分。先人早已告诉过我们,百姓趋利而行,出现这种态势,只不过是曾经传统的“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逐渐趋向于“商商商商”罢了。
而教育行业,如今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过是一门生意罢了。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我既当过教员,又当过学员。当教员,要给人家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得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搞好教学。当学员,更要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朱子云:学如叩钟,小扣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扣则不鸣-----
我不是教师,没有教学背景。
假如我是教师,在现行的教育评价和中高考制度下,我也会“因教而学”。毕竟,升学率提高,既是学校的荣耀,也是我的荣耀。我如果以“因材施教”为理念的话,就会“因学而教”,那只会使我砸了饭碗,而学生们照样是什么也得不到,只会摔死在独木桥下。
在特定的教育评价下,教师自身是难有作为的。
教育评价有利于激励人才辈出,教师就是灵魂工程师;反之,教育评价压抑天赋英才,教师就只能成为毁灭人才的帮凶。就连家长也会被裹挟其中,成为帮凶之一。
方东美先生曾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谨以齐邦媛先生的这句话来回答此问题,她说的这段完全是我的心声。
有趣。在这个问题上,两方面我都具备。谈书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因此我是为教而学;毕业后,我居然被选为干部。但却认为,知识将要荒废。俗语云:知识荒废惨似中年失妻(古代中年失妻最惨)。为了这个,我申请入学校任教。可以说为学而教。进学校任教后,教而知不足。因而在教中学,再在学中教,边教边学,从不间断。故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好了,我只能如实地含糊地回答问题。
想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一直在讲啊讲啊,而且好像每节课都显得不从容——怎么时间老是不够用呢?讲得过多,没有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只备了知识,就是“为教而教”。
反思我过去的教学活动,多半也是这么教的。
教学活动应该是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教,应该“为学而教”。
为学而教,必须有教学活动设计,有充分的预设,先学后教,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训练的时空,尽量少讲,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从课程标准高度出发,吃准年段目标,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制定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从文本解读出发,领会编者的意图,学会取舍,完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优化学习目标。
为学而教
我不是老师,我所指的教与学均为泛指。全民教育,质素提高。包括我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做人,学知识,这是一门永运学不完的人生课程。
教与学结合,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学以致用。我退休后曾组织一群对美术有兴趣但又零基础旳同龄人画会,以写生创作为乐,未收过一份钱。在教学中成长自己,快乐别人,亦师亦友,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