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意大利早期坦克的结局是什么?

意大利早期坦克的结局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意大利早期坦克的结局是什么?

意大利军队的第一支坦克分队建立于1918年12月,命名为定击车连。它仅装备两辆“菲亚特”2000坦克和6辆“雷诺” FI-17轻型坦克。1921年后,这支坦克分队改称为独立坦克连,装备也换成了“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20年代末期。

在这里,我们结合意大利军队参加的战役,意大利坦克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综合加以介绍,使我们1对二战中意大利坦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到了1936年,也就是墨索里尼上台的第4年,意大利军方更加币视坦克的发展,坦克分队不再是步兵的组成部分,而成为 支独立的兵种。这一年,在罗马建立了坦克中心,1937年组建了意大利的第一个坦克团,名义上编有5个营。

这个团的装备开始时是“菲亚特” 3000轻型坦克,后来以1.3(CV33)超轻型坦克为主。在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并占领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全境的战斗中, 13坦克首次亮相。事实证明, 1.3坦克还是很有效的,“它几乎到处都可以伴随步兵”。尽管当时埃塞俄比亚的总兵力达50万人,而入侵的意大利军队的兵力只有30万人,但是,埃军的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反装甲武器,所以,尽管意军装备的仅是超轻型坦克,仍然能够所向无敌,在战争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实战还证明, L3坦克能克服复杂的地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二战中意大利坦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次战争中动用的坦克数量: 1935年初,在意属东非有82钢坦克; 1935年入侵开始时,有157辆坦克; 1936年4月,动用的坦克数量达到498辆。不过,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意大利的坦克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威胁,只发现了"L3轻型坦克的方向射界有限”这一缺点,对1.3轻型坦克的改进反而不利。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是对意大利坦克的“真正的考验”。意大利军队以“志愿部队”为名参加了1936年~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德意军队是站在佛朗哥叛军一边的,当时德军有5万人,意军有15万人,意军成了干涉军的主力。德意两国向佛朗哥叛军提供飞机1650架、坦克和装甲车1150辆、火炮2 700门,其中意大利提供了大部分武器装备。

在西班牙内战中,一支意大利的坦克一步兵纵队曾创造过日推进100英里的纪录。但总的说来,意大利的1.3坦克表现不佳。它的防护力太弱,甚至反坦克枪就能击穿它的装甲。共和军一方拥有苏制T-26轻型坦克,上面装有37mm或45mm火炮,对付13轻型坦克自然是绰绰有余。1936年6月,意军组建了第1机械化旅,编有1个轻型坦克营、1个轻型狙击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连和1个工兵排。一年后,该旅改名为装甲旅。后来,又组建了第2装甲旅。

1937年3月,意军在马德里东北的瓜达拉哈拉地区的战斗中遭到惨败,“成为意大利机械化部队受到指责的主要根据”。不过,意大利军队在西班牙内战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必须制造出优于13坦克的战车”。这一点成为意大利后来研制M系列中型坦克和L6轻型坦克的契机。

M系列中型坦克有M11,M13、M14和M15几种型号,以M13/ 40中型坦克为主。尽管这些中型坦克比1.3轻型坦克要强得多,但是,和盟军的“丘吉尔”坦克和M3中型坦克相比,明显处于下风,在北非战役、意大利战局中屡吃败仗, 3个装甲师儿乎被消灭殆尽。在一战后期,盟军中的英军和澳大利亚军队甚至还用缴获的意军M13,M14克打击德意军队。

三代水平的“公羊”

从仿制“豹”1到自研OF40,战后意大利坦克工业算是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不过,无论是“豹1”、OF40还是M60A1,在198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上都已经日渐落伍,无力与新一代苏式坦克正面抗衡。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满足自用和出口的双重需求,1984年,奥托·梅拉拉公司和伊维科·菲亚特公司达成协作,为意大利陆军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奥托·梅拉拉公司负责C1坦克总体设计和武器系统研制,伊维科·菲亚特公司负责机动部件设备。该坦克最初叫特里科洛雷(Tricolore)坦克,1987年改称阿瑞特(Ariete)或兰(Ran)坦克。1988年初,已制成6辆C1坦克样车,并交意大利陆军试验。原计划C1主战坦克于1989年投产,第一批的生产量为200~250辆,用以替换意大利陆军使用的M47、M60A1以及早期生产的部分“豹1”。

C1主战坦克虽然是意大利战后研制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但其技术水平瞄准的却是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对C1的情况进行仔细考察后,我们会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整个设计融合了大量德国“豹2”坦克技术,并以意大利设计加以整合。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重点部位采用新型复合装甲。车内分成3部分,右前部是驾驶舱,中部是战斗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驾驶员有1个单扇舱盖和3个潜望镜,中间1具可以更换成被动式液视潜望镜。炮塔在车体中部上方,有3名乘员,车长在炮塔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左侧。车长和装填手各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车长舱盖前有1个周视潜望镜。炮塔左侧开有补弹窗。炮塔呈长方形,后部有1个大尾舱。主要武器是1门由奥托·梅拉拉公司研制的北约标准44倍径120mm滑膛坦克炮(实际上是意大利版RH120)。辅助武器包括1挺与主要武器并列安装的7.62mm机枪和1挺安装在车长炮塔舱盖上的7.62mm高射机枪,高射机枪由车长在车内遥控射击。

相对于“豹2”早期型号,C1在火控体系统的技术上更为豪华,装有伽利略(Officine Galileo)公司设计的TURMS OG14L3型坦克火控系统,该系统是用通用模件新设计的主要部件包括车长昼间周视瞄准镜、炮长激光潜望瞄准镜、弹道计算机、传感器、炮口校正装置,以及车长、炮长和装填手控制面板。由意大利和法国SFIM公司共同投资研制的车长周视瞄准镜装在炮塔顶板上,可360°旋转和进行-10°~+60°的俯仰运动。该镜本身带稳定装置,有2.5×和10×两咱放大倍率。车长还有1个单人使用的电视屏幕显示器,夜间可为车长显示炮长瞄准镜上的热图像。炮长瞄准镜装在炮塔顶板上,由主稳定的头部反射镜、观察镜、激光收发器和热图像装置等4个主要模件组成,装在一个壳体内。昼间观察镜放大倍率为5×;夜间采用有宽窄两咱视场的热图像装置进行观察,昼夜观察镜均通过同一个头部反射镜接收图像。炮长还有1个与主要武器并列安装的、由伽利略(Galileo)公司制造的望远式瞄准镜,放大倍率为8×,镜上刻有3种瞄准分划,供发射不同弹种使用。弹道计算机为1台数字式微处理机,可完成全部弹道装置(包括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及伺服装置)以及传感器、车上自检装置和训练装置工作的计算、控制和管理。当该机出现局部故障时,计算机能使系统从正常工作方式转为备用工作方式。装填手有两个在炮塔顶部安装的潜望镜。

C1的正面弧形区(包括炮塔正面、车体正面以及第一、二负重轮位置处的装甲裙板)采用新型复合装甲。车体两侧的上支履带及悬挂装置被侧裙板遮盖着,从而提高了车体侧装甲的防护力。行动部分采用独立扭杆悬挂装置,车体每侧有7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5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履带为双销式,有橡胶衬垫。履带板和导向齿先与履带销串在一起再用端部连接器将两个履带销连接起来。由于战斗全重48吨,比“豹2”早期型号略轻一些,再考虑到成本问题的取舍,C1的动力系统并没有采用西方“时髦”的1500马力级别,而是选用了1台标定功率为882千瓦(1200马力)的菲亚特MTCA V-12型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传动装置则选用了选用德国ZF公司设计的LSG3000全自动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在每个排档可实现3个规定转向半径的机械转向并能原位转向。整体来讲,C1在主要技术上基本达到了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准(虽然在横向对比中仍然平庸),成为了意大利坦克工业的一个理程碑式作品,至今在意大利装甲部队中仍然扮演着支柱性的角色。

轮式坦克歼击车技术水平较高

正所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意大利人也许在坦克的研制上不太“在行”,最好的作品也只能得到“平庸”的评价,但由于战场环境的侧重点不同,战后的意大利在轮式坦克歼击车上却搞得风声水起,“半人马座”B1轮式坦克歼击车便是这样一个被广泛称赞的代表作。具体来说,“半人马座”B1这类轮式坦克歼击车的重视程度,甚至要超过坦克。

结语

作为意大利军事工业的一个缩影,意大利坦克工业自有其独到之处-----其早期作品受制于财力或技术水平限制,多为二流水准。然而经过战后的经济复苏,国力有所增强的意大利坦克工业开始迅速复苏和超越,不但研制出了性能达到时代主流标准的C1“公羊”式主战坦克,更通过“半人马座”B1轮式坦克歼击车,让人们看到了意大利坦克/装甲车辆工业精细的一面。这些可爱的意大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