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联军轰炸柏林飞机有多少架

联军轰炸柏林飞机有多少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联军轰炸柏林飞机有多少架

谢谢邀请!二战时德国在1944年仅仅生产2万架飞机,和盟军相比显得数量太少了,怎么能不丧失制空权。

我们来看看主要参战国生产飞机的总量,德国:共生产飞机113514架。其中,53728架战斗机,12359架战斗轰炸机,18235架轰炸机,6299架侦察机,1190架水上飞机,3079架运输机,3145架滑翔机,2549架联络机,10942架教练机,1988架喷气机。

美国:轰炸机64572架,战斗机105378架,攻击机23096架,运输机15641架,辅助飞机11850架,教练机41987架。总数29万多架。

苏联:轰炸机29183架,战斗机78337架,攻击扣36629架。总数14万多架。

英国:各种飞机超过22000架。

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共生产飞机总数452000架飞机,而德国飞机总数架113514。苏美英是德国飞机的4倍。在1944年美国一家就生10万架,苏联是4万架。美苏是德国2万架的7倍。

在1943年未到1944年上半年,苏联经过“十次突击”战役,己基本消灭和击溃了苏联境内的德国,横扫欧洲直至德国首都柏林挺进。西线美英法联军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实施登陆,横扫西欧攻向柏林。至此德军己摇摇欲坠。德军别说生产2万架飞机,就是20万架也阻挡不了失败的命运。

纳粹德国1944年飞机产量达20000多架这个数据还仅仅只是战时生产总数,各国战前的生产量还没有计算在内,而且可以击落飞机的不仅仅是战斗机,地面火力甚至轰炸机的自卫机枪机炮形成的密集弹幕也可以对截击战斗机造成严重威胁(在对抗英美战略轰炸中的常态)。仅仅是消耗战德军就已经处在入不敷出的境地了,因此擅长闪击战的德军,一旦变成消耗战,那么就打不起了。

除此以外,德国在石油上很大程度依赖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和炼油厂的产出,然而自从1943年8月起盟军空军就开始对油田和炼油厂进行反复的轰炸,油田的产出急剧萎缩,仅仅在43年8月1日的第一次轰炸中就摧毁了油田和炼油厂40%的产能。而且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红军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入罗马尼亚境内,1944年8月29日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坦克兵就已经开进了油田,直接摧毁了德国一个重要的石油来源。而德国本土的合成燃料工厂也反复遭到盟军的轰炸。在整个1944年德国都面临着燃料短缺的麻烦,这也造成了不少飞机无法升空。

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战役的前期能获得的空中掩护仅仅只有几十架战斗机,红军的伊尔-2甚至敢在没有任何护航的情况下深入德军后方狂轰滥炸。从根本上来说,1944年飞机产量量和可用量是两个概念。

飞机产量是上去了,可是飞行员和航空燃料都已经严重不足,空有那么多飞机却无法升空作战,只能等待着被盟军的大轰炸摧毁!

到1944年1月随着盟军的远程战斗机P-51“野马”为轰炸机群提供了全程护航,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损失开始急剧上升,新训练的飞行员根本无法跟上前线的损失。因为盟军的护航战斗机经常在上千架左右,而德国本土的战斗机即使是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一千架(貌似最多时为600架),而且还是分散在德国的各个地方,一般以100多架为批次在截击盟军的轰炸机群,这导致德军战斗机在数量上远远不如盟军的护航战斗机,导致了德军飞行员的大量损失。

随着东线苏军的快去推进和西线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到6月份德国丢掉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油来源,而本土的合成燃料加工厂也遭到了严重的轰炸,到9月份,能供给给空军的航空汽油只有其实际正常运转量的六分之一,大大限制了空军的作战能力。

1944年德国面对的敌人也过于强大,英、美、苏三国的空军在东线、意大利、德国本土的所有上空同德国空军展开激烈的空战,任凭德国空军再强大再精锐也可能同时对付三大强国的空军,制空权的丢失是必然的。

1944年是纳粹政府彻底丧失制空权的一年,有资料显示这一年德国工业产出飞机2万架,这么高的战机产量为什么还会丧失制空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不仅仅是大批优秀飞行员陨命,还因为战场需要的增加导致航空工业不能专注于战斗机的生产。

1944年生产的飞机型号实在太多,2万架飞机中战斗机的数量并不多。德国本土的制空权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保卫。当时纳粹的战线实在太长,不仅大西洋海岸线需要战斗机部队保卫,本土工业区也需要大量战斗机部队保护。其次还有战斗任务繁重的苏德战场、非洲战场等。

著名的空军中将“阿道夫-加兰德”曾建议将部署在本土的200多架战斗机全部调往东线战场,以改变东线节节败退的惨状,但是这个计划得不到纳粹任何高管的支持,因为本土的工业区、生活区同样重要。可见战斗机部队规模并不够用。千变万化的战争模式以及不断增加的战线需要纳粹装备更多型号的战机。

战争形势迫使纳粹要生产远比同盟国要多的战机型号。除了那些鼎鼎大名的BF109、FW190战斗机之外,还有HS-129反坦克攻击机和HE-219、bf110等夜间战斗机。地中海对面的非洲军团还等着ju52(安妮大婶)和me323(巨人)运输机提供补给,这种二线运输机对于机械化战争同样至关重要,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空中运输支援任务消耗了一般的ju52运输机,巨大损失需要更大的生产力弥补。

海军部队也在催促生产he177用于远程反舰任务;而空军的轰炸机部队一直需要更多的ju-88和he-111轰炸机,ju-87呼啸斯图卡也一直是轰炸机部队的主力,知道战争结束都在持续量产。其实纳粹航空工业要生产的飞机远不止上述几种,2万架的产量包罗万象分给战斗机部队的战机寥寥无几。没有足够数量的战斗机即便是德国青年无畏生死也保不住制空权。

希特勒太猖狂.遭世界上所有人反对.死有如孤。

虽然德国战机数量足够多,但是仍然丧失了制空权,原因有以下几点:

Me-109,德国二战于主力战斗机。

一,德军的战机落后于美国的战机。德国的空军主力战机一直是Me109和Fw190,这些战机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虽然历经改进,但是在二战中后期已经开始落后,当时美国最新的P51、P47等能够很好的压制德国的Me109,以至于后期沦为美国战机的活靶子,Fw190也是一样,虽然到了1945年改进成了Ta-152战斗机,但是生产数量不足,已经无法挽回战局。

德国Me262,第一个投入实战的喷气战斗机。

二,二战后期德国飞行员数量素质跟不上。在战争的中后期,德国的飞行员损失数量极大,而飞行员不能像陆地作战一样立马补充在前线的消耗,以至于后期出现有飞机没飞行员的局面。而且德国的军事培养的制度,使德国只适合于中小规模的战争,因为德空军的注重战斗轰炸,而不注重战略轰炸,所以德国涌现很多对空作战优异的王牌飞行员,但是对地面战略轰炸,比如伦敦不能产生足够的破坏。

哈特曼,二战时德国王牌飞行员,共击落352架飞机。哈特曼小时候随家人在湖南长沙生活5年。

三,希特勒的干预。德国1943年正式投产的Me262战斗机绝对惊艳,如果更早的进行研发和投入使用,德国空军将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希特勒错误地将其改成轰炸机进行研发,甚至发了元首命令,于是断送了Me262在二战的命运。而且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空军力量实在过于强大,有足够数量的P51、P47这样先进的战机,飞行员的损失也能充分的补充上,德国空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到了二战后期德国空军基本消失在了天空中。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深度。必须从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军兵种战略去进一步分析。

1939年的波兰战役和1940年的西线战役德军装甲部队大显神威,横扫千军如卷席,航空兵虽然配合作战但其战果在希特勒看来却远逊于装甲兵。加上希特勒好大喜功、注重形式的特点,注定了德国空军的畸形发展。当有人问及德国为何不发展战略轰炸机时,作为帝国空军司令的赫尔曼戈林回答说:“元首只注重飞机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后来敦刻尔克战役、不列颠空战均由航空兵担任,战果极为有限。从此以后德国空军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

可以说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实现国家崛起是以军事战略代替国家战略,视装甲兵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是以兵种战略代替军事战略。最终形成了德军装甲兵的传奇却带来了国家和军队的灾难。

20000多架的生产量这个数字是有疑问的,至少笔者认为没有这么夸张。如果说德军有2万多架,那么盟军肯定生产得更多,其次原因是缺乏燃料导致大量飞机无法升空。

这里仅仅列出各国的总产量,因为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动员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产量的相对增幅是可以拉平的。这里仅讨论作战飞机的数量。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生产量,德军肯定不是最多的,美军是最多的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美国的工业潜力最大。美国在战争期间总共生产了64572架轰炸机,105378架战斗机,23096架攻击机。

6.4万架各种轰炸机几乎是德军的两倍以上,这个仗从美军参战之后就已经确定胜负了。苏联生产了29183架轰炸机,78377架战斗机,36629架攻击机。英国生产了45953架轰炸机,52871架战斗机,9202架攻击机。相比之下,德国生产了34402架轰炸机,64596架战斗机,1724架攻击机,以及上万架辅助飞机。

总得来看,德国生产的飞机数量绝对总量很可观,但是面对美英苏三国的总产量显然就差得远了。在轰炸机数量上是三国总产量的不到四分之一,战斗机总数不到四分之一,攻击机总数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考虑到双方飞行员素质差距并不明显,就算美国要拿出1/3的份额来对抗日本,即使按1:2的交换比德军也会被活活耗死。因此德军要跟盟军打消耗战,那就是自找的,除了闪击战,德军根本没有后勤和工业来支撑整个战局。

德国空军的覆灭原因是多重的,战机数量即使再多在这些因素面前也毫无作用。

首先是武器装备方面。德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一直是Me109和Fw190。就拿Me109来说,这款战机本身是30年代的水平,虽然历经改进,但是在二战中后期已经开始落后,当时最新的拉5,P51,P47等能够很好的压制住Me109,最后Me109几乎已经沦为活靶子,难以与之对抗。而Fw190则同样如此,后期虽然改进后性能提升,比如TA152等,但是生产数量不足,而且诞生过晚,没有发挥作用。

其次是人员。德国空军的高素质飞行员在战争中后期损失极为巨大,难以补充其在前线的消耗。德国空军的培养方式只适合中小规模的战争,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完全不够使用。而这在战争后期更是明显,德国空军已经没有足够的优秀飞行员了,甚至出现了有飞机但是没有飞行员的局面。

高层的作战思想。德国空军高层的作战思想落后,比如极为重视战术轰炸任务,而没有重视战略轰炸等这样的任务,这直接导致在轰炸英国本土时无法产生足够的破坏,而且在苏德战争中对后方的苏联工厂德军也缺乏有效的打击方式,这都对德军的失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外,高层的干预也是问题,比如Me262如果作为战斗机进行研发能更早投入使用,但是希特勒要求其作为轰炸机进行研发,这直接对Me262项目构成了严重影响。

盟军空军的强大。盟军的空中力量实在过于强大,比如美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虽然在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中损失巨大,但是其有充分的实力补充上去。而且像P51,P47等这样的先进战机数量很多,飞行员的训练水平是足够作战的,而且飞行员数量也很多,这就让德国空军的日子极为难过,后期基本已经从天空消失。

事情是这样的,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军在东线和西线一直拥有制空权。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美英取得了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开始加大对德国的轰炸,到了1943年,德军被迫将大部分空军调往西线防守,并且由于当时盟军轰炸机缺少战斗机的护航,非常被动,经常会打出6:1的战损比。

所以在1943年德军在西欧地区还是拥有制空权的,但是却削弱了东线空军,导致在苏德战场上的被动。到了1944年2月之后,由于美英给轰炸机群配备了高性能护航战机,致使德军的战果骤然降低,同时也失去了西线战场上的制空权!

1943年纳粹德国开始失去苏德战场上的制空权,但是抵挡住了盟军的战略轰炸。

到1943年,德军在东线败事尽显。1943年4月17日至6月7日的库班大空战期间,苏军击毁德军飞机1100多架。而在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更是摧毁德军飞机3700多架。两次战役相加共击毁德军飞机将近5000架,约占德国当年飞机产量的20%多。

但是,当德空军在东线失利的时候,却不得不将空军的80%调往西线,因为英美为主的盟军对德国本土开始了规模巨大的轰炸。

早在1942年,逐渐控制大西洋航线的盟军开始不断向欧洲运送军队和武器。于是,对德国的战略大轰炸进入白热化。

整个轰炸期间,盟军出动飞机400万架次,投弹277万吨,造成100万德国人死亡,750万人无家可归,90%的公路运输被瘫痪,数万家工厂被夷为平地。

所以,为了确保工厂生产和武器运输,德军在1943年将80%以上的空军调往西线阻击盟军空军,于是最激烈的空中格斗发生在盟军轰炸德国的路上!

当德军将战斗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调往西线的时候,盟军轰炸机群顿时遭到严重打击。当时由于缺少优秀战斗机的掩护,盟军轰炸机只能组成一个个轰炸机编队共同防御德军战机的攻击,数十挺重机枪在德军战机面前织起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看似可怕但是无济于事,德军飞机装备的火箭弹和高空炸弹仍然给盟军战机以巨大杀伤!

1943年10月14日,美军第一轰炸师和第三轰炸机师的290架轰炸机遭到德空军数百架战机围攻,损失77架轰炸机,另有多架返航后永久报废,能够再次投入使用的只剩下62架,损失率达到78%,而德军只损失38架战机!

所以,到1943年10月,德军已经取得对盟军的空中优势,而盟军只能在夜间偷袭,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在白天攻击了!

直到P-51野马战斗机投入使用后才改变过来

这时候,英美两国发现刚刚投入使用的P-51野马战斗机也许能够在空中对抗德军战机,于是对这款战机进行改造升级!

P-51野马战斗机为单发战斗机,为了提高该机性能,英国给战机换上了“梅林”发动机。换上了新发动机的P-51野马战机性能已经足以对抗德国主力战机。而且P-51野马战机航程可达1000英里,带上副油箱后航程可达1200英里,足以担当轰炸机群的护航任务!

1943年12月,P-51野马战斗机小试牛刀,出色完成护航任务。从此,成为盟军护航战机的主力机型。

同时,盟军开始对德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着重打击德国航空工业,意图摧毁其空中力量。

所以,从1944年2月开始,盟军对德发起“大礼拜”攻势,向德军飞机制造厂等航空相关企业投下1万吨炸弹。

而且,在P-51战机的打击下,德军不仅很难击毁盟军轰炸机,自身损失也在加大,几乎与盟军战机达到1:1的比例。

从此,德军开始陷入被动,虽然1944年共生产战机3.6万架,但德军的航空燃料工厂由于遭到打击,导致98%的工厂停工,月产量降至5.1万吨,航空燃油储量下降到17万吨。

造成的影响是极为致命的,由于燃油短缺,德军飞行员的培训质量进一步下降,在与盟军战机格斗中劣势更加明显!在1944年德军损失战机超过2万架!

最致命的是,虽然德国生产了3.6万架飞机,由于缺少航空燃油,导致很多战机只能成为摆设,在地面被盟军摧毁!

于是,德军在失去苏德战场的制空权后,于1944年再次失去了西线战场的制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