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jiao de mei li(xi ying li)write in chinese fast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是要翻译吗?
佛教的魅力(吸引力)
佛教的魅力何在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4-6 0:20:00
恒久的魅力
在一些人看来,佛教不过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总是和愚昧、落后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佛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会逐步消亡。但是,这种看法过于偏颇,不够客观,佛教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并且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吸引着不少真理的追求者。可以肯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延续,佛教必将继续对人类发挥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对于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智、懂科学的人来说,如果信奉佛教,并不是因为宗教里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也不完全因为天堂的诱惑和地狱的恐吓,更多地是因为:
从佛教自洽圆融的教理之种感受到理性之美
从无私的救世精神之中感受到崇高情操之美
从内心自我净化之中感受到空灵的意境之美
.......
这就是佛教的魅力之源。更详细地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体现出来:
一、佛教理论深刻的哲理性:
不管是否信佛,都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博大精深。万卷佛书,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里面也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当然,佛教不等于哲学,也不等于世间其他学问,佛教的哲学思想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以缘起论为基本立足点,纠正了唯心与唯物的偏差,完全可以自成一派,而哲学却不能完全概括佛教,简单地说,佛教包含哲学而又高于哲学。无论是否信佛,都能从佛教得到哲理的熏陶。
二、佛教教理的科学性:
这涉及佛教和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否定佛教,反倒成为佛教理论合理性的一个绝妙注解。当然,佛教是不可能完全用科学来解释的,不能完全科学化,科学自身也有局限,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借鉴,有的学者已经在考虑将佛教理论用于解释量子理论的某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并得到了一些启发。可以预见,科学将继续从一个侧面证明佛教的正确性、合理性。
三、佛陀完美的个人品格:
在佛经中,从来没有佛陀发怒的记载,佛陀从来没有过任何低劣情绪的发泄,即使有人攻击、辱骂他,他也始终以慈悲的心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不会愤愤不平,更不会威胁要把别人打入地狱(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可能)。他的一生,只为了普度众生而来,并为此抛弃一切,辛勤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世界受惠于佛陀,他是照亮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颗头等明亮的巨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受他的教义和人格的影响,佛教成为一种和平的宗教、一种宽容、一种理性的的宗教。让我们借花献佛,借用马鸣菩萨所作《佛所行赞》中的偈句,对佛陀表示敬意吧:
微风清凉起 无云雨香雨 妙华非时敷 甘果违节熟
摩诃曼陀罗 种种天宝花 从空而乱下 供养牟尼尊
四、对人充分的尊重:
佛陀曾言“唯我独尊”,而且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故人人都有“唯我独尊”的自信和尊严。人们都是自己的主宰,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所以,不但人人平等,人神(天道众生)平等,而且佛和众生也是平等的,这就否定了超越于人性之上的神权,这是佛教的一个特色,可见佛教是一种彻底平等的宗教、彻底解放人性的宗教。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摆脱一切枷锁的束缚,获得彻底的自由和解放。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佛法是积极的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佛法是积极的
【内容提要】:拯救人们的并非是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 人们接受他的教法,也决非是因为这种教法来源于他, 而是因为,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
佛教是一个民主的运动,它在宗教、社会、政治中都倡导民主。
---安贝德卡博士
◇伦理天才
在这个地球上,他(佛)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提高了不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类的伦理水平。佛,是这个世界所得到的最伟大的伦理天才之一。
---阿尔伯特·施维泽
◇世界文化
在人类的编年史上,佛教为世界文明和真实文化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比任何其它力量所做的要多得多。
---H.G.威尔斯
◇智慧为剑,无明为敌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冒曾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戴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
---巴帕特教授《2500年的佛教》
◇无言不善
佛陀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下怒火中烧,也没有从他嘴里冒出过半句不善之词。
---S·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没有迫害
就我所知,在整个佛教辉煌漫长的千百年中,还不曾有佛教徒迫害其它宗教徒的记载。
---雷斯·戴维兹博士
◇对灵魂的信仰是所有烦恼的开端
佛教由于否定所谓的“灵魂”,“自我”,或叫做“阿特曼”(Atman)的存在,这点使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独特。
概括佛陀的教法,自我的思想是一种假想的,并无任何现实与之相对应的观念。它产生有害的思想,如“我”,“我的”,以及自私的欲望、贪婪、执著、仇恨、恶意、欺诈、傲慢、自我中心主义和其它一些恶习。它是这个世界上从个人冲突到国家战争的所有烦恼的根源。简言之,此世间所有的罪恶都要追溯到这个错误的见解上。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死后续存并不神秘
生与死的区别仅在一念之间:今生最后一念决定了所称作“来生”的第一念,而此念实际上是同一序列的延续。其实,就在此生中,前念也决定了后念。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后续存算不上一个大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徒是从来不去多操心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佛教在科学面前应付自如
如果有什么宗教能自如地应付现代科学的要求的话,那就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精神的科学
...... 相反, 佛教是一个思考的体系,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精神的科学, 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既是理智的, 又是实际的和无不包容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满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主张靠自立和对他人见解的容忍,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并指出,人是他现前生活的“造物主”, 同时又是他自身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托玛斯·汉普内斯
◇佛教开始于科学的止步
...... 在这点上科学是拿不准的。而佛教却敢于迎接原子的挑战,因为佛教的出世间的知识境界是科学“到此为止”的地方。这点对任何研究过佛教的人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因为,通过佛家的沉思,构成物质的原子成份可以被看到和感觉到,我们可以照见悲哀,不满意(或苦),及它们的生灭迁化(缘起)所形成的那个我们称为 “灵魂”或“阿特曼”(Atman)的东西---佛的教法中称此“灵魂”或“阿特曼”的幻觉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
---艾格尔顿·C·班普蒂斯特《佛陀的至高科学》
◇因果律,而不是赏赐与惩罚
......在佛陀看来,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 佛教徒相信的,是合乎道理的自动运转的“羯磨”(即‘业'), 他们谈因果律,不谈赏赐与惩罚。
---一位作家
◇得救与赎罪无需神
在 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 由佛陀向世人宣告: 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 就在此生、此世界,即可使自己得解脱,而无需靠任何个人化的 “上苍” 或“神”。他谆谆教诲自立、无染、礼貌、开明、和平、无缘慈的教法。他强烈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智慧,一个人是不能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内证的。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佛陀与拯救
拯救人们的并非是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 人们接受他的教法,也决非是因为这种教法来源于他, 而是因为,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们自身精神灵光的显现。
---奥登勃格博士
◇佛陀不要求“信”
佛陀不仅仅悟到了最高的现实,他也清楚明白地展示了他那“超越所有人天”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毫无神话或荒唐无聊的伪装可言的——它是用如此使人信服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致于凡是能够遵循佛陀教法的人都会发现,佛法是积极的,并且也是不言自明的。
---乔治·格里姆《佛陀的教法》
◇通用的伦理
在前佛教的印度宗教中,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套对所有人都通用的, 必定有效的伦理学和宗教的准则。
---同上
◇佛教就是佛教
佛教和耆那教当然不算印度教,甚至也不算吠陀教。但它们生于印度,是印度生活、文化和哲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佛教徒或耆那教徒都是百分之百的印度产物,但都不是印度教徒。把印度的文化称作印度教的文化完全是一种误导。
---尼赫鲁
◇永蒙佛恩
我慎重地认为,佛陀教法的核心现已成为印度教不可分割的部分。印度教的印度,今天已不可能折回原路去重温乔达摩发动的那场影响了印度教的伟大改革。他的巨大奉献,他的出家学道和毫无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印度教也会永远感激这位伟大的老师。
---马哈特玛·甘地《摩诃菩提》
◇主导信仰
佛教这种信仰体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上苍”,也否定人的灵魂,把对永生的信仰看作一个大错,也拒绝杀生祭祀和祷告的功效。佛教期待人们依赖自己的努力得解脱,而不要去指望别的什么东西。佛教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不需要谁去发誓服从,也从来不要谁去寻找什么“世俗的左膀右臂”。但它却在古老世界的很多地方以飞快的速度传播。而且,不管被强行掺入了什么卑琐的迷信成份,佛教依旧是人类中很大一部份人的主导信仰。
---T.H.赫胥黎
◇佛教的罪恶观
佛教的罪恶观与基督教有些不同。罪对于佛教徒来说只不过是无明或愚蠢。罪恶的人是一个无知或无明的人。只要他需要指导,他就不需要被惩罚和声讨。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违背‘“上苍命令”的人或是需要乞求神灵怜悯和饶恕的人。倒是他的朋友们应当以人道的方式使他懂得讲道理。佛教徒不认为罪人可以靠祷告来与“上苍 ”讨价还价以期逃脱其自身愚行所带来的果报。
---约翰·华特士《不可动摇的心》
◇神们需要救助
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请求和呼吁人们不要杀生,不要对神灵祷告、赞美或杀生祭祀。以其无碍的辩才,世尊情真意切地宣布:神们自己也迫切需要救助。
---雷斯·戴维兹博士
◇不如人意的世界
佛陀对这个世界并不气恼。他只是认为,娑婆世界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变幻无常。但佛陀并不认为,此世界是“罪恶的”;佛陀认为,此世界是“无知的”,而不是什么“暴乱的”或者“叛乱的”。对于那些不愿意倾听他的人担心甚少,佛陀从来没有任何神经过敏、激动暴躁的表现。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一场伟大的斗争...
整个宇宙是一个宽广的战场。到处都有斗争。生存不外乎是一场徒劳的斗争---反抗恶疾病菌,分子对抗分子,原子对抗原子,电子对抗电子。人的思想则更是一个战场。色,声,味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力量的结果。斗争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还有一个完全和平的状态----即是我们所说的----涅盘。
---拉那达·特拉尊者《菩萨愿》
全拼音...LS的强啊,居然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