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原标题:药膳的来源
在介绍杏林大观园的药膳菜谱之前,我们想和大家聊聊药膳来源的话题。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药食同源一说,药膳是以药入食,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和康复的目的。大约从唐代末年开始,一些食疗著作已不再满足于探讨单味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开始了复合方剂的研制,开拓这个新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唐代末年四川名医昝殷的《食医心鉴》。《食医心鉴》原为两卷,以病症分类,每类中开列数方或数十方。到宋代时,药膳又有发展。北宋初年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及稍后出版的《圣济总录》,是两部重要的医药论著,都分别有几卷专论食治。两书所列食疗方大多属药食共煮的药膳形式,分粥方、羹方、饭方、饼方、胜方多种。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第二卷“食疗诸病”一节,述及药膳几十种,也极有价值。其他还有约150种饮馔,不少也属药膳之类,有汤羹、粥面等,有配料和制法,并注明所治病症。
现代热门的药膳,主要的也不外乎是粥食、面点、羹汤和菜肴,多以菜肴为主,并出现了专营药膳的餐馆。常用的药膳有虫草鸭子、白果全鸡、黄芪炖鸡、米酒炒田螺、莲子猪肚、杜仲爆羊腰、百合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茯苓饼、山药糕、当归羊肉羹、山药奶油羹等。许多病症都有药膳验方,更多人越来越关心食疗,不少医生与厨师也在不断开发新的药膳品种,出版了一些药膳食谱。
为了推广药膳,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了几十种可以加入食品的中药,如大枣、枸杞子、牡蛎、苦杏仁、昆布、莲子、酸枣仁、甘草、罗汉果、茯苓、香薷、红花、紫苏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已入药膳却没有合格身份的中药,如何进一步合理地开发,是有关专家们正在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