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缅甸的克钦族是景颇族吗?

缅甸的克钦族是景颇族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缅甸的克钦族是景颇族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是的,与我国的景颇族同出一脉。对于军迷尤其是对冷兵器有独特爱好者来说,景颇族是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民族,不仅有威武霸气的尚武民风,而且男子人人都配有造型俊修的锋利长刀,这就是刀友们都耳熟能详的“景颇刀”。景颇刀与缅甸、泰国以及我国的傣族的长刀都有些相似之处,比如超长的犹如“转经筒”一样的刀柄,刀身狭长,曲线优美,打制精工,稍稍不同在于刀尖是蛇信形状,而非尖刃。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名刀。

【景颇刀】

景颇男子人人都必佩长刀,须臾不离(当然是旧时代),他们的民族俗语说“景颇山的路是长刀砍开的,赤脚踩亮的”“男子无刀,出不了远门”(有窝囊没出息的含义)。这样爱刀,必定也需要“刀法娴熟”,景颇刀术同样赫赫有名,景颇男子人人都会舞刀弄剑,景颇刀法既有套路,也有功法训练。景颇人舞刀时必有乐器伴奏,真的犹如“刀舞”。最具威力的还要属“功法”,景颇刀讲求“快、准、狠”,方法其实很简单实用。他们练刀时,掬一捆竹杠或芦苇杆,然后把它们一根接一根抛上空中练习劈斩,每一根在空中时,必须用刀将它斩三刀四段,最短的一截,掉地上弹起,还要再砍杀一刀!听上去好像没什么神奇的,实则所有动作必须瞬间一气呵成,刀刀快如闪电,如此凌厉凶悍的刀法,交起锋神鬼难接!这就是景颇族着名的“三刀半”刀法。

【景颇刀术】

景颇族是一个生活区域遍及中国、缅甸、老挝等地的大民族,景颇族就是以这样凶猛无敌的武艺,打败过英国殖民军的来袭。抗战时期,勇敢的景颇人更是踊跃寻找机会痛杀鬼子。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景颇青年走夜路,为防老虎伤害,爬上大树休息,真巧又来一队6名日军巡逻,也来树下休息。小伙子毫不畏惧,等树下鼾声四起时,悄无声息的从树上溜下来,一刀一个,转眼就将六个鬼子一个不拉斩了脑袋!鉴于景颇族的威名久仰,二战时期,缅甸战区的美国陆军特意招募4000多名生活在缅甸克钦地区的景颇男子,组建美军“101特种突击队”。士兵全是勇猛的克钦人(缅甸景颇族),美军为其装备优良的武器和丰沛的物资,这些世代狩猎为生的猎人们如虎添翼一般。频频出击,屡屡获得敌我伤亡悬殊巨大的胜利,往往消灭数百人的鬼子可以做到自己很少伤亡甚至不伤一人!这种骄人战绩连美国人也无法企及,更何况克钦突击队只是以“小分队”全部轻武器的条件下取得的,这一切其实完全得益于克钦战士丰富的狩猎经验,他们像打猎一样伏击日军,侦查、设伏、伪装、突击所有环节都天衣无缝,速战速决。所以,日军往往看不到敌人在哪里就“魂归靖国神社”!

【二战时期,缅甸战区的美国陆军特意招募4000多名生活在缅甸克钦地区的景颇男子,组建美军“101特种突击队”】

美军官方记录克钦(景颇)101突击队,打死或俘虏的日本兵达1万5千余人,很多克钦(景颇)人前辈被授予大勇士勋章。把日本赶出缅甸时克钦(景颇)101突击队人数已经达到2万人。在克钦战区,据美军资料统计,共击毙日军5400名,杀伤与失踪的有10000名日军。整个战役中只损伤了148名克钦(景颇)队员。

(克钦(景颇)101突击队(101 Kachin Rangers)战果统计)

【给功勋卓著的克钦士兵授勋】

美军中缅战区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开始不相信克钦的战绩,觉得他们可能“弄虚作假”。他当面质疑101突击队的克钦军官,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们的战绩属实,克钦长官不慌不忙拿出一个竹筒,倒出一堆堆臭哄哄、萎缩成梅干一样的东西,对史迪威说:“数数吧,一个就是一个日军”,史迪威问这是什么,克钦军官大大咧咧的回答到:“我们克钦人祖祖辈辈杀敌,都会把它们的右耳割下来,这些就是我们杀掉的日军的耳朵!”。史迪威闻听此话惊骇的目瞪口呆!从此再不敢怀疑这些蛮勇的丛林武士了。克钦族战士的威名也在日军中散布着恐惧。据被俘的日军交待:我们最怕的就是和克钦人交战,我们敢一个人和十个英国人打仗,可是一旦面对他们,我们都觉得,我们十个也不敌他们一个!也许敌人的畏惧才是最高的嘉奖!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克族是缅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约15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59%。克钦族主要分布在克钦邦、掸邦、实皆省。克钦族与中国云南省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

克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人体特征与缅族相近,是与古缅人有着渊源关系的亲属民族。传说中的克钦人的祖先曾生活在中国青海的盐湖地区,即“木转省拉蹦”。每年克钦族和景颇族所举行的目瑙纵歌节,节日当天欢庆队伍所穿行的路线,据说就是克钦族从高原迁徙而下的路线,为了能记住自己的历史,克钦先人便发明了这样的活动。

据历史学家研究认为,7世纪起克钦人的先民开始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在高黎贡山一带了;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进入缅甸境内;15世纪再次南迁,开始与缅族、掸族接触,接受缅甸文化。

克钦族有4个支系:景颇、马努(浪速)、阿济(载瓦)、勒西。克钦族有自己的语言,克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克钦语是缅语的亲属语言,语法与缅语完全相同,基本词汇有60%和缅语一致。克钦人中操景颇语的人数最多,操浪峨语者次之。景颇语是克钦族的通用语,有6种方言,其中普通景颇语为教学用语,有以罗马字母创制的景颇文。

克钦族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麦、花生、甘蔗、大豆、棉棉花、烟草等。耕作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式。饲养牛、猪、鸡,农闲时也会从事渔猎活动。

克钦人信仰鬼神,相信万物有灵。上层知识分子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克钦人性格强悍,豪爽倔强,有团结助人的美德。

景颇族,是一个主要居住在缅甸克钦邦、掸邦和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民族,景颇族是中国的官方称呼,缅甸的官方称呼为克钦族(缅甸语:ကချင်),印度称其为singpho。所以克钦族和中国云南省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

中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陇川县、盈江县、瑞丽县和梁河县,是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为15万;缅甸的克钦族主要分布在克钦邦,人口约85万。

克钦族是缅甸第六大民族,历史上信仰上座部佛教,现在主要信仰基督教。缅甸克钦族有六个分支分别为景颇、载瓦、卡库、高伊、马尤(浪速,10万人)和勒期(3万人)。缅甸克钦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克钦语,它属于藏缅语族,是克钦族人使用的语言之一。除克钦语外,有的克钦族还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和博多语。拥有自己的语言,大部分在克钦邦居住的克钦族都会用家乡话交流,所以当他们使用缅语的时候,会有比较浓厚的口音。

克钦邦在缅甸的最北部,气候和云南的气候差不多,可耕地占70%,缅甸克钦族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让这里的农作物异常肥沃。除农业外,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克钦邦生产的翡翠和柚木。世界上超过90%的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地区,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中国流行。从云南永昌(现保山)、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柚木则分布于八莫、密支那,但由于最近柚木盗采相当严重,使柚木面临很大的威胁。

大米是缅甸克钦人的主食,玉米、大麦、小米、芋头、豆类等次之。缅甸克钦邦有一道有名的料理——撒撇,和中国云南省的景颇族叫法一致,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但毕竟属于同一民族,饮食方面还是极其相似的。节日庆典、衣着服饰等也是大同小异的。(以上内容摘自笔者原创文章——缅甸克钦民族篇,更多信息请查阅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