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足球就是不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朋友说伊拉克就是业余队,就是(弘德足球)下班回家以后踢踢球那种.先不管是不是,为什么10多亿人里头挑不出20个能踢球的,是体制问题还是体质问题?
通过对各种资讯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中国足球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1.2004年以前,就已经有大量的埋怨声,抱怨国足不行,虽然04年之前国足每次亚洲杯都是四强,最好是亚军。现在回过头来看,事实上04年之前国足并不差,也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国足的成绩是非常合理的。
人们当时喷国足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和其他项目的对比,其他项目往往都是世界顶尖,有很大希望争夺冠军,唯有国足只是在亚洲范围内还算一支劲旅,放到世界范围内就是弱鸡——但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国足放世界范围内是弱鸡很合理。
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其优势在于可以在该竞技项目的群众基础不强的情况下,有效选拔出水平合格乃至优秀的竞技运动员。但如果要登峰造极的顶级运动员,那还是得要靠基数来堆。
大多数摘金摘银的竞技项目,通常都是比较边缘的项目,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程度低,民众参与度低,各国社会各界投入资源少,因此很多国家的运动员水平都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专业运动员就可以轻松击败他们夺冠。
就以和男足隔壁的女足来说吧,世界杯的女足比赛上有过11:0的悬殊比分,而在亚洲的女足比赛里,还算是在认真发展女足运动的东亚国家对上其他国家的女足常常是一堆净胜球接近甚至超过十个的大屠杀。为啥?因为大多数国家根本就没有认真搞这个项目,尤其是西亚北非那些国家。而本世纪以来,随着很多国家开始认真发展女足,曾经的铿锵玫瑰再也不复往日的风光,而很多人却始终认为原因是现在的女足球员不如上世纪末的……
然后回到男足领域来,男足是世界第一运动,仅仅一个男足世界杯,其商业价值和影响力就和其他所有项目综合的奥运会相当。男足领域的竞争极为激烈,基本上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发展这个项目。
所以,同样是举国体制,那些竞争度低的项目里可以拿世界冠军,竞争激烈的男足领域里咱们的国足只能当个亚洲劲旅,这不是很好理解的么?
2.2004年以后,国足那是真的烂。原先的举国体制废了,市场化运作稀烂,于是连原先的亚洲强队都当不了了。有人说中国对足球的投入也高啊,那帮球员的收入那么高——这恰恰是症结所在。
顶级联赛的“球星”们,收入极巨,而绝大多数的普通踢球的穷困潦倒,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家庭谁敢让自己的孩子选择去踢球赌那小概率?你敢赌吗?反正我不敢赌,我们身边大多数家庭都不敢赌。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它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普遍使用的嘴稳妥的出路,读书考试上大学最后出来就业,牛逼的毕业生能找到牛逼的职业,一般的毕业生能找到一般的职业,菜逼的毕业生也能找个差的职业来糊口。足球呢?除了那极少数能上新闻的能够享受豪车豪宅的球员之外,大多数没踢出名堂来的普通球员呢?喝西北风去么?
于是乎踢球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少数有天赋的人踢了中超乃至进了国家队成了“球星”,既有了钱,由于踢球的人少他们又基本上不会担忧其他有天赋球员的竞争会把他们挤下去,他们自然是躺在钞票上不思进取,因此更加出不了优秀的球员。
投入的资金,不应该堆积在几个少量的核心球员身上,而是把足球领域的人工工资广撒网,扁平化。中国目前不需要能够拿巨额收入的“球星”,中国需要的是把这些投资拿去养更多可以养家糊口的普通球员,让足球产业真的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进入足球行业,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