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和佛教有区别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这两个宗教是有区别的。
1、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2、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
3、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
扩展资料:
1、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参考资料:
有区别,关于信仰、业报和修行这三方面的区别。
1、信仰不同
2、业报轮回思想
3、修行解脱思想
扩展资料: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
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参考资料:
佛教和印度教是不同的两个教派。
首先,纠正一个看法,印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国”,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在古印度,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然而并不是世界性宗教),(即使在佛教最为繁盛的阿育王时代,信众也不超过总人口的20%,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伊斯兰东扩,其中)直到今天。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
其次,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著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所以说从一开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对印度教大部分观点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就是现代印度教的基础,在印度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广义上讲还包括著名的《奥义书》),一直主宰着印度主流思想。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到5世纪沙门思潮是各个宗派的哲学对这种宗教思想一次反思,其中不仅仅有生活派、不可知论派等等也有很多别的宗教和修行团体出现,佛教就是沙门思潮中一个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印度教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观点冲突。
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比如转世轮回、业力报应等等,然后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而这些都是与印度教完全相反的。比如,讲转世轮回,却一直否定印度教中的“我”,即“阿特曼”的存在(“阿特曼”就是相当于通常理解的灵魂,即人在轮回中的主体),轮回主体问题一直是佛教探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五蕴等理论。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梵我合一”,这一点佛教给予完全否定。佛教的三法印(即判断是否是佛法的标准),大家都知道:
1.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
3.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对应的佛教核心观念就是万物不断运动、运动,而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然而婆罗门教强调的是世界万物是一元的,就是“梵”,超越一般经验认知,超越各种形式的存在,组成世界的本源。而人的轮回主体“我”(即“阿特曼”),两者统一,是典型的一元论观点,而将存在和运动割裂,和佛教完全相对立。诸法无我则是对于“我”(即“阿特曼”存在的否定),认为轮回主体并不存在,人的轮回是五蕴聚散,也是肯定运动本身,与梵我同一的婆罗门教世界观相违背。所以,两教之间冲突不断,有些甚至超越了论战,成为流血冲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传法时候,被被石子砸伤。
两者有着非常鲜明的阶级利益属性,其中存在一定冲突。婆罗门教最为著名的就是种姓理论,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主要是为了维持婆罗门阶层,即祭司以及僧侣贵族的利益。佛教主要争取的是刹帝利(释迦牟尼本人就算刹帝利)阶层以及吠舍阶层,即行政贵族以及军功贵族和自由民阶层。所以,两者从阶级属性上面也是有冲突的,种姓制度毕竟是婆罗门阶层最大的利益,而对于其核心教义的争论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两个从阶级利益上面也存在冲突。
佛教在印度最终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同化有一定联系。印度佛教在公元7世纪后开始密宗化,随后急剧衰落。主要此消彼长。印度教改革后,在公元8世纪之后融合民间信仰,迅速扩大自身影响力。而佛教的密宗化却是一个巨大败笔,走向不归路。所谓密宗化,就是语密、身密、意密,同时吸收大量印度教神秘学的元素,斋戒、仪式都极为严格而且不对公众开放,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同时,佛教生于与印度教的对立,每每与之相反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密宗化之后,印度教元素渗入,而自身影响力远远不如印度教,所以才会有被同化的结局。密宗化之后,应神佛(即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如佛祖释迦牟尼)信仰变为法身佛(即虚构人物,如大日如来),此后印度教基本一家独大,直到19世纪佛教的信仰人数不到2%,密宗则大多被印度教同化。
其中,佛教有两种意思:
佛对世人的训示。教即训示之义。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主张慈悲平等,在后汉明帝时,由西域传
入中国,今盛行于世界各地。
大毗婆沙论126卷11页云:佛教云何?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于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说佛教,我闻佛教。彼于非佛教中,起佛教想。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为显示佛所说者,是真佛教;余所说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论。问:今时何故有作是言:我说佛教,我闻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说。谓今所说染净缚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说故。有说:彼依相似而说。谓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为他演说;今亦复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说故。有说:彼依随顺而说。谓佛先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为他演说;今亦复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而宣说故。有说:彼依办事处同,故作是说。谓如佛边,亲闻法要,入圣得果,离染尽漏;闻今所说,亦办斯事。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问:何故佛教,惟是语表;非无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业;非无表故。有说:佛教,耳识所取。非无表业可耳识取,故非佛教。有说:佛教,二识所取。诸无表业,惟一识取;故非佛教。有说:世尊三无数劫,精勤苦行,求佛语表;今得成满。非无表故。谓佛世尊,昔于无量正等觉所,精勤苦行,求无上智,为他说法,依蕴界处,求蕴界处,展转相续,今得成佛,为诸有情演说法要,令舍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语表业。是故佛教惟佛语表。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等?若是语业;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伽他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欲为颂因,文即是字,颂依名转,造者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语表;是谓佛教。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乃至广说。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问:伽他所说,复云何通?答:有于名转,有于义转。此中且说于名转者。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广说;是谓佛教。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谓语起名,名能显义。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如彼广说。
二解发智论十二卷十五页云: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评论唱词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佛善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无记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契经,应颂,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
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也产生于印度,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印度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麻痹劳动人民,迎合统治阶级,是封建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辨护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与支持,公元九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后来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人,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尽管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万人,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汉传佛教是什么?就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中原地区文化融合的产物,和藏传佛教一样都属于大乘佛教。虽然,在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它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但汉传佛教却有其独特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