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内容简介
名称:《话说长江》 集数:25 首播时间:1983年8月7日 首播频道:CCTV-1 产地:中国大陆 导演:戴维宇 年份:1983 出品“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中央电视台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纪录片的高峰。虹云和陈铎两位老艺术家绘声绘色的解说。浓笔重彩、翰墨华章的解说词,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长江从古到今的传奇故事……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 ,教人回肠荡气。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本片向您展示从神奇的长江源头到壮观的入海口,从而饱览长江的整个风貌。还可以了解长江沿岸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两岸人民的生活。全片介绍和涉及大小河流、湖泊、峡谷49条(个),名山28座,大小名城52座,各项工程25项,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27个,风光名胜110处,古今名人104人,真可谓是了解长江的百科全书。
编辑本段影片揭密
揭秘一:国内纪录片最高收视就是《话说长江》创的20年前,25集《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揭秘二:《话说长江》没主题歌《长江之歌》借曲写词 很多观众都认为,20年来唱红大江南北的《长江之歌》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再说长江》总编导、当年参与《话说长江》并唯一又参加《再说长江》的李近朱却纠正了这个说法,“《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不是《长江之歌》,但《长江之歌》用的是《话说长江》的主题音调。” 原来,《话说长江》播出时,还没有《长江之歌》。后来,央视向全国征集歌词,为原来的主题曲配上了歌词,才有了《长江之歌》。 揭秘三:日方提出合作出资8亿日元 《话说长江》主创之一矫广礼透露:央视筹拍《话说长江》时,正好有个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代表团成员中,有位佐画先生年轻时曾在中国住过,会说中文。他得知将拍这部纪录片后,提出要和央视合作。 双方经过谈判,然后报外交部批准,双方组成了长江摄制团。当时资金由日方出,计划投资是10亿日元。但是央视的底线要比这个少,最后双方的合同是8亿日元。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动乱,国家的政治、经济全面回到了正常轨道,人民也面临精神重建。70年代末期,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开始憧憬着未来,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人在80年代不仅心里充满重塑国家的愿望,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由。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阐述了80年代的主要任务,其中一条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目标,在当时就是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在过去十几年间人性世界坍塌得太多,当人们慢慢走向未来,发现内心充满了迷惘,一方面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就有了“人生观大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是发表在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看似平常的来信,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当中激起波澜,因为当年每个中国人可能都面临“潘晓”这样的人生疑问。 因此,在那个阶段,任何体现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性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那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编辑本段节目特色
《话说长江》采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人和事;在结构上采取分章回连续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陈铎、虹云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贯穿作用。这一系列的创新使《话说长江》在中国电视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编辑本段影片制作
当时(1983年)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片子是他负责制作出来的,他对节目播出还有一定的权力,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即《话说长江》必须按时在每周六的晚20点播出,要求前面的电视节目时间上必须剪接好,超时的话到点就会掐掉。这一点实行起来在当时还有些困难,因为当时做电视节目没有时间概念,一部电视剧,有的一集40分钟,有的50分钟,如果一刀切,会遭到各方抵触。但是《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素材要回来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做后期制作。因为这么多素材,到底把它制作成什么样子,谁都没把握,尤其是,前期没有参与,后期直接介入,对拍摄纪录片的人来说是很忌讳的。最后,台里决定,由陈汉元担任总撰稿,戴维宇担任总编辑,这时,关于长江的一个大致轮廓出来了:线性结构,从长江源头一直说到入海口。每集30分钟,一共25集。陈汉元提议,不要像电视剧那样分成第一集、第二集,而是像章回小说那样,按“回”来。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名字——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也许是陈汉元在看到日本人拍的纪录片后受到了启发,也许是他看到过去中国电视人拍的纪录片太不真实,他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比如首次设置主持人这个角色,陈铎和虹云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批主持人。陈汉元这样做就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活泼一些。更重要的是,作为总撰稿人,陈汉元给解说词定了一个基调,尽量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叙述,语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说教式的语言。 恰恰是因为陈汉元的这种理念,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就是这种真切,把那个时代的人心中共有的一股爱国情怀释放了出来。
编辑本段主持人
陈铎祖籍